中国科普网 > 聚焦2024年东湖论坛 > 新闻资讯 > 正文

第六届“地质与人”天竺论坛召开

来源:中国科普网 作者:吴琼 董佩 2024-10-14 15:57

科普时报讯(董佩 记者吴琼)9月25日,第六届“地质与人”天竺论坛,在北京顺义天竺地面沉降监测站举行。本次论坛以“水资源与生态”为主题,邀请十余家相关单位、院校、学会、社会团体等80余人参加线下交流研讨,同时,众多生态领域爱好者线上云同步观看,活动共惠及百余人。

会议表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更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南水北调水源进京,北京市水资源形势逐步向好,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科学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希望本次论坛能总结过往经验,展望“水资源与生态”的美好未来,更好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

论坛邀请有关专家以《北京市地下水资源》《北京市地面沉降历史与现状》《北京市南水北调回补区地下水环境变化特征》《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助力污水减污降碳》《人工影响天气原理和北京一次人工防雹催化效果评估》《给水管网水质风险转化与控制》《水源地种植业面源氮磷循环模拟与种植结构优化调整》为主题,作主旨报告。

报告中的地面沉降话题,引起了不少听众的关注。主讲人从北京地面沉降的概况、历史、现状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等方面对其有了初步了解,从中认识到北京地面沉降发展历程。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南水进京后,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地下水禁限采等多种防控措施下,北京的地面沉降情况有所缓解,北京市区域年沉降速率和沉降严重区面积均呈显著减少趋势。随着上述一系列地面沉降防控措施的实施,北京市地面沉降近些年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征,部分地区出现了地表上升的现象,彰显出地面沉降防治的喜人成果。

在人工影响天气的主题分享中,主讲人首先带听众走出一个误区,事实上,大家普遍理解的“无中生有”式的人工降雨并不存在,目前的技术属于满足一定条件下的人工增雨。简单来讲,云层里的冰晶需要有凝结核,再有水汽的加持才会长大,进而形成降水。有时候云中会存在许多低于0℃但依旧保持液态状态的过冷水,云中的凝结核不足,降水效率低。所谓人工增雨,便是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将碘化银作为人工冰核播撒在云层之中,增加凝结核的数量,从而增加降水概率。至于播撒方式,主要有飞机播撒和火箭弹发射两种主要形式,后者的射程高度为10公里,但考虑到适宜温度等条件,一般发射高度为距地面4~5公里左右的云层中,所影响的区域面积也相对有限。

一系列的主题交流分享,不仅在学术领域共同探讨了水资源与生态的诸多议题,也在与之相关的科学传播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学术研讨+科普分享”相结合的形式,探讨多领域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性,引领公众进一步关注、了解、学习,共同为打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本届“地质与人”天竺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科普志愿服务总队支持,北京地质学会主办,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所承办,北京水利学会、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北京气象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地热能专委会、中关村创新大联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水文总站、北京市工程地质研究所、华大智造北京分公司、北京科力华源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科普时报社    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