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网 > 聚焦2024年东湖论坛 > 科普图书创作与传播论坛 > 正文

小贝壳里的大中国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郭利 2024-10-18 15:06

编者按 2024东湖论坛将于10月19日开幕。由科技日报社、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主办,科普时报社、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承办的“科普图书创作与传播论坛”将于10月20日举办。科普图书的创作与传播,是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聚焦“前沿、科学家精神、博物、科幻”主题,对参与此次活动的多家出版社的部分优秀科普图书进行推介。

==============================

编创手记

中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浅海滩涂平展广袤,内陆水域星罗棋布,散布着种类繁多的贝类,是世界上贝类多样性较丰富的国家。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与贝类的关系密切。人们不仅食用贝类,还将其运用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精彩的“贝”文化,描绘出一幅人海相依的美丽画卷。多姿多彩的贝类,既是我国广阔自然的馈赠,也是中国人在漫漫史迹中依海而兴、向海而行的见证。

中国是海洋大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出悠久灿烂的中华海洋文化。近些年,我国的海洋文化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开始将生物研究与文化的多样性融合,集中展现在世界舞台上。贝类以其浓郁的海洋文化属性,成为展现我国海洋文化特色的一个窗口。贝壳作为贝类表面的骨骼结构,相较于软体更易留存。每一种贝壳都是为适应各自栖息环境而长期进化的产物,因此,收藏与研究贝壳,既可解读其携带的生命信息,又可以触摸到其与中华历史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贝类,首先在人类的饮食层面得以利用,并伴随着中国“药食同源”观念的发展应用到中医药资源领域。贝壳表面的自然美感带给人类艺术的启发。贝壳逐渐应用到装饰、建筑等领域,并进一步升华,融入诗词、绘画等艺术创作中,从物质生活层面逐渐上升至精神文化层面。

小小的贝壳里,不止藏着自然的神奇,还藏着生动的中国故事。不同于近代西方大张旗鼓捧起的贝壳收藏热,在中国,贝壳更多是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它的存在不声不响,但其生命力生生不息、久久流传。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海洋都寄托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愿望,这与今天我国“和平、合作、和谐”的海洋观不谋而合。

《贝壳说中国》的策划与编著工作,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下展开的。

青岛贝壳博物馆作为一家以贝壳为主题的博物馆,建立了相对全面的中国贝类标本收藏展示体系。对一家年轻的博物馆及创作团队而言,这部首套将贝壳博物与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结合的科普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本书主要以贝壳为线索,着力在中国历史尤其是古人生活层面进行探索,尝试还原贝壳在中华文明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追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人与海洋关系的蓝色烙印。该书虽侧重贝壳与海洋文化的研究,但由于贝类并非都生活在海洋中,因此该书也注重从贝壳这一切口,追溯地理与历史的变迁。

我们期待该书能够为海洋文化相关领域研究者和贝壳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与线索,也衷心希望该书的出版,能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生物研究与文化多样性的融合,为国家蓝色未来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作者系青岛贝壳博物馆科教部部长)

科普时报社    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