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网 > 聚焦2024年东湖论坛 > 科普图书创作与传播论坛 > 正文

“手把手”带你走进科幻世界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刘兵 2024-10-18 15:07

近几年,科幻在国内热起来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除了像《三体》和电影《流浪地球》这样少数特殊的“出圈”作品之外,科幻在某种程度上还主要限于“小圈子”。其实科幻阅读的主要群体还是年轻一代,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科幻具有承载教育功能的巨大潜力,只是目前这样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开发。例如,一些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开始关注、阅读科幻作品,而科学教育也同样可以将科幻作为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但是,仅仅有这样的认识又是很不够的,面对目前国内科幻创作和阅读的现状,更需要有人为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而进行实际的准备。例如,从科幻阅读本身来说,更广泛的圈外人士对国内重要科幻作家和重要代表作了解并不很多;从将科幻用于教育的目标来说,如何将那些重要作家的重要代表作品进行系统的分类和选择,如何对之进行阅读辅导或者解读,如何帮助读者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来理解所阅读的科幻作品等,都需要繁琐的分类、整理和解读撰写等工作支持。

我们看到“科学家带你读科幻”系列便是这样一套面向青少年读者的非常实用、有特色而且具有权威性的科幻教育类丛书。这套书曾入选科技部“2020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

就这套丛书来说,作者的权威性和作品的代表性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封面署名的刘慈欣不用多说,此书中作者的选择,包括了从老一辈的王晋康,到后来一代中坚科幻作家,也包括了许多更为年轻的科幻作家。这对于不够熟悉科幻的普通读者及更多想以科幻作为素材的教师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另外,每篇作品之后都附有相应作品的解读,或是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背景的解说。这些解读内容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涉及到诸多学科,如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地球科学、气象学、心理学,以及诸多专门或交叉研究领域。这表明了科幻实际上涉及到的科学背景之众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学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幻作品本身的含义。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科幻与科普又有所不同,科幻中包含了大量带有科学意味的想象,这就给从科学角度的标准解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需要在科学性、不确定性和想象力之间把握恰当的分寸,而且这种形式和作者的选择,对于主编者来说也同样是巨大的挑战。应该说,在这种分寸的把握上,以及解读者和解读主题的选择上,这套丛书的处理也很理想。

这套丛书以青少年作为读者对象,可以说是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一套“教材”,使科幻的功能又有拓展。这应该是此套丛书最突出的特色和亮点所在。

(作者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科普时报社    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