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网 > 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 > 科普进校园 > 正文

“一平米博物馆”进校园 —— 上海科技馆“掀开博物馆的天花板”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王文洁 2024-05-20 20:50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如何将丰富的藏品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助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创教育的加法?上海科技馆做了积极探索与示范。

把博物馆藏品带进校园

赏朱鹮、看金丝猴、通过科普片了解珍稀动物故事……近期,由上海科技馆发起的掀开博物馆的天花板暨“一平米博物馆”进校园活动,首次走进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松江分校(以下简称华二松江学校)。

该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博物馆馆藏资源向中小学辐射,服务中小学科学课标和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挑选馆藏动植物标本或矿石标本,在中小学打造“一平米博物馆”,每学期轮换一次,并安排配套课程与活动。掀开博物馆的天花板,让藏品走进校园,走到孩子们身边,为学生提供情景式的探究自然的空间。

一平米大的博物馆能玩出什么花样?

标本画比赛、制作AI视频、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动植物标本……华二松江学子提出了不少奇思妙想。

华二松江学校校长娄维义认为,与去博物馆参观不同,在“一平米博物馆”项目中,学生们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创造者,要参与策展等环节。这个过程中,要确定展览主题,要通过科学逻辑表达主题,还要将科技和艺术相结合,将展品完美呈现。

“‘一平米博物馆’是科创教育的示范。它只是一个窗口,目的是连接博物馆与学校,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藏品进校园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陆续还会开展各种活动。比如,标本讲解比赛、展览策划比赛、与博物馆的专家面对面沟通、到科创空间站高科技企业参观学习等。”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介绍,上海自然博物馆有30万件左右的藏品,但日常在馆中展陈的藏品只有大约1万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项目,让博物馆中更多的藏品走进校园,走近孩子。

把社会资源引入科创教育

除了馆校联动,如何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开展科普教育?

2023年6月,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指导下,上海科技馆、上海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启动了“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活动,以上海科技馆为枢纽,跨界整合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公司等各行业科创精英资源。邀请科学家开展科普讲座,让学生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请科技公司首席科技官进校园,让前沿科技企业赋能科创教育。

该活动自启动以来已举办12期,邀请了包括诺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等40位嘉宾,联动上海16个区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活动走进社区、校园、科普场馆、商圈,让科普教育离孩子们越来越近。

什么样的博物馆是好的博物馆?

娄维义认为,“要多互动,带给孩子多种感官刺激,展陈要符合科学逻辑,还要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

这样的博物馆能带给观众多维度的参观体验,自然也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引导他们做一个“串珍珠的人”,自主探索发现藏品背后的科学奥秘。

为此,上海科技馆的品牌科普活动也持续迭代升级。例如,“六一”国际儿童节将推出的“未来馆长说”活动,请小朋友当“馆长”,鼓励他们参与博物馆建设,守护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此外,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全息动物园”,在超短焦全息投影技术加持下,展品“活”了起来,孩子们走进神秘的远古世界,与恐龙等史前生物“零距离”接触……

这些不断更新的奇妙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互动中不仅要动手,还“走”心,以此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创思维能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