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网 > 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24北京科技周主场展览精彩亮点抢先看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 2024-05-25 13:42

编者按:2024年北京科技周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主题,主场展览设在石景山区首钢园内。2300平方米的展区内,北京在新质生产力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攻 关成果将逐一亮相。为引导公众更好地参观体验展览,本报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科普互动体验、联合展区五大展区,遴选并介绍具有重大创新突破、科普趣味性强、互动体验指数较高的项目,让广大读者抢先“品尝”这场精彩的科技盛宴。

2024年北京科技活动周于5月25日—6月1日举办,主场展览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科普互动体验、联合展区五大展区。届时,不仅有飞桨-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GLM-4大模型、Taikon·太空 DSA&介入手术机器人、“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加速进化人形机器人、朱雀三号(ZQ-3)可重复使用火箭等多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将在首钢园展区亮相;更有大科学装置VR漫游、动物眼睛VR、以航天员视角乘坐神舟飞船等互动体验活动,让公众仿佛置身于科学探索的现场,亲身感受科技的魅力。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尤其在人工智能、 量子、区块链和6G等前沿技术领域。这些技术以其创新性和应用潜力, 赋能各经济领域,助力提升生产力和竞争力。

1、飞桨-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

展区位置:新一代信息技术

创新指数:⭐ ⭐ ⭐ ⭐ ⭐

推荐指数:⭐ ⭐ ⭐ ⭐ ⭐

飞桨深度学习平台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开源开放平台。其提供丰富的

官方支持模型集合,且推出全类型的高性能部署和集成方案供开发者使用。飞桨深度学习平台位列中国深度学习平台市场综合份额第一;竞争力综合排名第一,在应用能力、技术能力和生态能力层面均具备显著优势。截至2024年4月,飞桨文心生态已凝聚1295万开发者,服务24.4万家企事业单位,创建89.5万个模型。

2.、GLM-4大模型

展区位置:新一代信息技术

创新指数:⭐ ⭐ ⭐ ⭐ ⭐

推荐指数:⭐ ⭐ ⭐ ⭐ ⭐

该展项致力于打造新一代认知智能大模型,专注于做大模型的中国创新。2024年1月,智谱AI推出新一代基座大模型GLM-4,整体性能相比上一代大幅提升,比肩世界先进水平。它支持生成更长上下文,具备更强多模态能力,推理速度更快,支持更高并发,大大降低推理成本。

同时,GLM-4智能体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可根据用户意图,自动理解、规划指令以完成复杂任务。GLMs个性化智能体定制功能亦同时上线,用户用简单提示词指令即能创建属于自己的GLM智能体,由此任何人都能实现大模型的便捷开发。

3、星链

展区位置:新一代信息技术

创新指数:⭐ ⭐ ⭐ ⭐ ⭐

推荐指数:⭐ ⭐ ⭐ ⭐ ⭐

该展项可通过与卫星互联网等星座之间的星间链路实现跨网域信息联通,扩展数据链网络;通过特定频段数据链用户波束实现空中通信接口,支持飞机、飞行器、舰船等移动平台,以及固定指挥所等终端随遇接入;通过特定频段数传站实现星上数据高速落地服务。

4、原子电磁探测系统

展区位置:新一代信息技术

创新指数:⭐ ⭐ ⭐ ⭐ ⭐

推荐指数:⭐ ⭐ ⭐ ⭐ ⭐

一种原子天线系统,利用一种高激发态的原子(里德堡原子),实现比传统金属天线更宽的频谱探测范围和超高的电磁波探测灵敏度,可得到电磁场的强度、频率、相位和极化等信息。该成果是目前国际上集成度最高的里德堡电磁探测系统,且唯一实现了软件定义的原子量子态自动锁定,首次实现数字高清视频的传输接收及多频段无干扰通信,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系统正在初步应用于电磁计量、雷电监测、电磁背景监测等,对我国频谱监管、国防通信、深空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在量子电磁传感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迈出了原子天线实际应用的关键一步。

5、小哆创镜

展区位置:新一代信息技术

创新指数:⭐ ⭐ ⭐ ⭐

体验指数:⭐ ⭐ ⭐ ⭐ ⭐

小哆创镜为一种AIGC创作平台,通过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2D+3D虚拟数字人短视频创作方式,可以轻松播新闻、讲述幽默段子、说心灵鸡汤、秀口才,使用时只需输入文字即可实时转换为口播视频,轻松玩转短视频自媒体,受众通过创镜画面能激发好奇心,产生浓厚兴趣。一键转换,创意无限。

6、XD Avatar(AI数字人)

展区位置:新一代信息技术

创新指数:⭐ ⭐ ⭐ ⭐

体验指数:⭐ ⭐ ⭐ ⭐ ⭐

该展项提供了一种颠覆传统的全新体验——数字人语音助手,通过AI+图形的混合技术实现“一张照片生成专属卡通角色”,并能DIY捏脸、个性化换装、与ChatGPT能力相结合,打造个性化AI私人助理。

二、医药健康

医药健康产业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2023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坚持从推动生物技术占先、发挥临床资源溢出效应、创新产业生态、新冠科研攻关等方面持续发力,医药健康领域创新成果显著。

1、Taikon·太空 DSA&介入手术机器人

展区位置:医药健康

创新指数:⭐ ⭐ ⭐ ⭐ ⭐

推荐指数:⭐ ⭐ ⭐ ⭐ ⭐

Taikon·太空 DSA是采用AI图像处理介入诊疗系统,搭载新一代WE-Aimage智能超算高清影像平台,图像质量革命性提升。其独有的七轴智慧机架系统,运动灵活高效,有效提升手术效率。

ETcath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均为唯迈医疗国产自研, 突破技术和原材料被“卡脖子”问题,相关专利数在手术机器人领域领先。医生无需在手术室即可完成介入手术,免除X射线危害的同时,减少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2、基于高抗逆红球菌平台的功能化合物 /高值手性医药中间体先进生物制造

展区位置:医药健康

创新指数:⭐ ⭐ ⭐ ⭐ ⭐

推荐指数:⭐ ⭐ ⭐ ⭐ ⭐

该展项基于红色红球菌具有高强度细胞封皮结构、特殊分子伴侣网 络、特殊蛋白合成与修复环境等独有优势,能够解决常见生物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耐受性不足等瓶颈问题。清华大学于慧敏教授及北京衍微科技团队率先阐明红球菌高抗逆机理,创建高效基因组编辑方法,解析尿素诱导高表达机制,打造出普适高效的全细胞催化平台,为食品、医药、日化、能源等领域高值化学品提供全新的生物合成方案。已服务近10家企业,新增利税超10亿元。

3、专必拓专注力多维度数字化解决方案

展区位置:医药健康

创新指数:⭐ ⭐ ⭐ ⭐ ⭐

推荐指数:⭐ ⭐ ⭐ ⭐ ⭐

该展项可提供医疗级别的数字化全维精准测评和多能定制化训练,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通过数十万中国标准儿童数据建模,在注意力、自控力、记忆力、感知力和转换力维度施测并生成报告。基于大脑功能分区理论、脑神经重塑理论、学习-神经激活理论,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根据儿童在数字化训练任务中的表现所对应的认知功能受损特点,实施千人千面的干预。相关核心技术已获得3项发明专利授权。

4、新型光敏蛋白用于基因治疗失明

展区位置:医药健康

创新指数:⭐ ⭐ ⭐ ⭐ ⭐

推荐指数:⭐ ⭐ ⭐ ⭐ ⭐

中国失明人群约有700万人,世界范围内失明人数是中国的5倍多。本项目自主发现了一种新型光敏蛋白,通过自主设计的腺相关病毒载体将新型光敏蛋白表达在失明患者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使神经节细胞获得感光能力,预期可使失明患者再度感光并且恢复部分视觉功能。本项目的药物设计方案全部来自公司研发团队的源头创新成果,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药物开发阶段和预期效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5、“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

展区位置:医药健康

创新指数:⭐ ⭐ ⭐ ⭐ ⭐

体验指数:⭐ ⭐ ⭐ ⭐

该展项采用自主研发的高通量柔性微丝神经电极、大通道数高速神经电信号采集设备,以及运动解码算法,已成功搭建高性能的运动想象脑机接口系统,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对二维运动光标的灵巧脑控拦截,为新一代神经假肢开发奠定了基础。“北脑二号”利用国际首创的前馈控制策略开发运动解码算法,是国际上首次实现能与二维运动目标交互的侵入式脑机接口;自研高通量柔性微丝电极使用高生物相容性材料,具有和大脑组织接近的机械特性和极高的时空分辨率,在体神经元长期稳定记录等关键性能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具备大通道数、高采样率、低延时等特性的神经电信号采集设备,满足侵入式实时脑机接口的链路需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

展区位置:医药健康

创新指数:⭐ ⭐ ⭐ ⭐ ⭐

推荐指数:⭐ ⭐ ⭐ ⭐ ⭐

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主要应用于预防及治疗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亿一生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生物制品新药。作为全球首个双分子G-CSF-Fc融合蛋白,第三代G-CSF,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佳,有望给肿瘤患者带来持续保护。

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已成功在中国、美国、欧盟获批上市,是中国境内一一款同时在中国、美国、欧盟获批的长效G-CSF产品,不仅为中国本土药企出海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更是中国生物创新药的里程碑事件。

三、智能制造

近年来,智能制造领域展现制造业正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影响下,新材料、科学仪器、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和氢能等多个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并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1、加速进化人形机器人

展区位置:智能制造

创新指数:⭐ ⭐ ⭐ ⭐ ⭐

体验指数:⭐ ⭐ ⭐ ⭐ ⭐

专为科研、教育场景打造的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具备运动范围大、轻量化设计、二次开发友好等特点。其全身拥有 23 个自由度,每一个关节都具备超大运动空间,能够完成甚至人类都不能完成的各类动作。在其胸腔内装配了团队专为智能机器人设计的计算单元,支持 x86、GPU、ARM、类脑芯片等多种不同的芯片,可以根据场景灵活配置算力,让机器人轻松完成从感知、决策到运动控制的完整闭环。未来,加速进化将联合全球开发者,共同推动生产力变革。

2、朱雀三号(ZQ-3)可重复使用火箭

展区位置:智能制造

创新指数:⭐ ⭐ ⭐ ⭐ ⭐

体验指数:⭐ ⭐ ⭐ ⭐

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火箭。采用高强度不锈钢箭体和贮箱结构,可以大幅降低火箭的制造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朱雀三号一子级设计复用次数不少于20次,一级发动机在火箭回收后可不下箭检查,加注完成即可再次飞行,发射成本相较一次性使用火箭可降低80%-90%。

该型火箭已于今年1月完成一子级全尺寸工程样机的350m垂直起降回收试验,验证了发动机多次起动、深度变推力及垂直回收控制等技术,计划6月进行10km级验证试验,预计于2025年6月开展全箭入轨发射。

3、磁控4D打印及软体机器人

展区位置:智能制造

创新指数:⭐ ⭐ ⭐ ⭐ ⭐

体验指数:⭐ ⭐ ⭐ ⭐

北京交通大学李振坤博士团队自主研发的磁控4D打印技术,是3D打印技术的升级,包括材料升级、技术升级、应用升级等方面。作为一种新型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其不仅能够构建出更加复杂的物体,而且能够通过物体的自组装和自适应性,实现更加精确的控制和操作。4D打印技术的引入将使得未来的增材制造技术更加具有智能化和科技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性和便利。例如在智能穿戴领域,可以通过4D打印制造出能够变形适应身体姿态的跑鞋或鞋垫,在医疗领域,可以制造出可以变形的心脏支架和脑血管支架等。

四、科普互动体验

科普互动体验,作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与激发创新思维的桥梁,凭借其科普化的语言,巧妙地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公众热衷参与的互动展项。这些展项不仅拉近了科技成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更增强了科普的吸引力与教育效果。

1、大科学装置VR漫游

展区位置:科普互动体验

推荐指数:⭐ ⭐ ⭐ ⭐ ⭐

体验指数:⭐ ⭐ ⭐ ⭐ ⭐

该展项创新性地采用VR视频技术,引领观众漫游于一系列宏伟的大科学装置之中。这些装置各具特色,包含多个大科学装置,每装置包含外观展示、内部展示、相关仪器设备展示等。目前包含科学号考察船、FAST、EAST等大科学装置。将难得一见的科研场景展示在观众面前。

2、动手吧bā科技木拼

展区位置:科普互动体验

推荐指数:⭐ ⭐ ⭐ ⭐ ⭐

体验指数:⭐ ⭐ ⭐ ⭐ ⭐

以榫卯、紧固、机械、电动、光影、声乐等为原理创新出的一系列用于科技与科普教学的产品,以培养观察力、激发想象力、锻炼动手力,提升创造力为核心思想。产品以探索基础科技为主线,以红色精神、传统文化等科普内容为辅线,理论加实践,课程加手工,互动性强,寓教于乐。

3、动物眼睛VR

展区位置:科普互动体验

创新指数:⭐ ⭐ ⭐ ⭐ ⭐

体验指数:⭐ ⭐ ⭐ ⭐ ⭐

体验者戴上这个眼镜,可以借助VR技术,切身体验到动物的视觉:蜜蜂的视角、长颈鹿的视角、马的视角、蛇的视角.….除了可以看到动物的视角之外,还模拟了听觉,体验者可以体验到鹰在天空中翱翔、马儿在草原上奔跑、长颈鹿伸着长长的脖子...中间还可以切换到人类的视角来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人类的视角和动物们视觉的区别。

4、神舟飞天——火箭发射

展区位置:科普互动体验

推荐指数:⭐ ⭐ ⭐ ⭐ ⭐

体验指数:⭐ ⭐ ⭐ ⭐ ⭐

以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为背景,通过多轴姿态控制技术 与视频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为体验者重现中学课本中《太空一日》所描述的惊心动魄的伟大历史时刻,还原航天员从准备到发射,从升空到遨游太空的整个过程。通过沉浸视觉体验,在模拟神舟飞船第一次载人

升空过程中,提供不同阶段的真实体验。

体验者不仅可以在未来舱段里,了解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历史进程;还可以以见证者视角,近距离观察火箭转运、发射塔准备、控制中心倒数等震撼场景;可以以航天员视角乘坐神舟飞船,领略:发射前准备、发射升空、运载火箭逐级脱落、失重、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的整个过程。

5、 联合展区

联合展区汇集联合参展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诸多关键技术攻关成果,涉及自然灾害与火灾自救训练、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AI检疫性生物智能识别等诸多领域。

1、 《胡同里的科学家》微纪录片

展区位置: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推荐指数:⭐ ⭐ ⭐ ⭐

体验指数:⭐ ⭐ ⭐ ⭐ ⭐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而胡同正是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标志,承载着悠长的中国历史和厚重的中华文化。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走进北京胡同,为观众带来6集系列微纪录片——《胡同里的科学家》,跟随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脚步,探寻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等科学大家工作、生活过的老北京地理地标点,讲述科学家故事,呈现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现场将以视听互动进行呈现。

2、 应急现场协同感知与融合推演关键技术及应用

展区位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推荐指数:⭐ ⭐ ⭐ ⭐

体验指数:⭐ ⭐ ⭐ ⭐ ⭐

灾害事故发生时,实现应急现场信息快速准确感知和推演,提供畅通稳定的通信保障,提升决策分析和应急行动能力,是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领域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本项目按照应急现场“感知-推演-调度”的业务流和信息流,突破了协同感知、知识建模、情景推演和融合通信技术,研发了应急现场处置智能化装备和系统,显著提升了应急现场决策指挥调度能力。

3、 重光照4D动态光场重建系统

展区位置:石景山区人民政府

创新指数:⭐ ⭐ ⭐ ⭐ ⭐

体验指数:⭐ ⭐ ⭐ ⭐ ⭐

该展项是目前行业最领先的重光照4D动态光场重建系统,可以一次性获取动态的人物模型数据,同时采集不同状态的贴图材质信息,高品质重现不同视角下观看人体的光影效果,输出4D高精度几何模型和8K贴图,扫描精度可达皮肤毛孔级别,具有高视觉保真度。它增加数字人表情的精度和细节,同时也极大缩短了制作周期,从以前数月提升至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像数字人子剑、米卢、徐梦桃等都是由这台装备扫描制作。

4. 、AI检疫性生物智能识别系统

展区位置: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推荐指数:⭐ ⭐ ⭐ ⭐

体验指数:⭐ ⭐ ⭐ ⭐ ⭐

该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能够实现对种外来物种的自动识别和鉴定,提升相关部门在识别有害物种和珍稀物种方面的工作效率。系统还整合了中国科学院专家的远程辅助鉴定及3D特征标识等功能,进一步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在海关检验检疫领域,它能够加速外来物种的识别与控制流程;在入侵物种的跟踪与鉴定方面,提供实时监控与预警服务;AI检疫性生物智能识别系统不仅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珍稀生物的发现与研究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