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网 > 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 >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交流会 > 正文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交流会在重庆举办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吴琼 2024-06-07 13:30

5月30日,“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交流会暨科普作家进校园活动”在重庆举办。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碧涌,重庆大学党委书记舒立春出席活动并致辞。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碧涌致辞

重庆大学党委书记舒立春致辞

作为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重大示范活动之一,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科普作品的交流分享,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高质量科普作品创作的热情,并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推动科普教育在校园的深入发展。

科普作品是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平台。2012年起,科技部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优秀科普作品向社会推荐阅读。2019年开始,每年评选100部。截至目前,累计评选出近800部优秀作品。作为首次举办的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交流会,活动邀请部分优秀作品的作者和出版社进行了现场交流,探讨科技创新向科学普及的有效转化。

王渝生

“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聚焦科普创作与科学教育,提出要认识到科学教育与教育科学的不同。他指出,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学本身是一种科学,有着教育的客观规律,应该遵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

苏青

“科普阅读是人生收益最大的投资”,在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科学普及出版社原社长苏青看来,科普阅读是儿童扩大对外界认知的重要窗口,深化对自然认识的重要途径,对世界探索的重要启蒙,对社会理解的重要手段,滋润人生成长的重要营养,是这个世界最为公平的人生投资。

冯伟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冯伟民认为,科学教育需要大量的优秀科普读物,科普创作能够助力科学教育创新和发展。

郑永春

对此,“火星叔叔”郑永春深有体会,因为小时候看到学校张贴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写着“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他产生了探索世界的想法。为了让孩子们探索更大的世界,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和团队创作了一套四张太空科普地图——从地球出发,看月球全图、火星全图、太阳系全图和宇宙全图。他认为,科学教育的德育功能亟待挖掘,要通过地球和宇宙的教育,让青少年在真实世界的认知中,逐步树立敬畏感、渺小感、谦卑感、人地协调观和万物平等观。在他看来,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和自驱力是科学家的重要潜质,需要全社会包容呵护。科学阅读与写作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遵循兴趣第一、循序渐进和高频输出的原则。

“当谣言满街跑的时候,真理还没穿上鞋。”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作者、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坦言,科普至关重要,一部伟大的科普作品,将决定一个民族的科技文明繁荣。“如果生命是一组代码,我相信人类代码中有爱。科普的真谛,就在于将爱永续传递。”尹烨说。

李峥嵘

“什么是好的科普图书?一是尽情向外探索浩瀚广阔的世界;二是认识自身,找到自己跟世界的联系。”科普作家、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李峥嵘指出。为了让科普图书更好、更靠谱,科普作家冉浩表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扭曲,所以科普知识一定要溯源。“错的科普不如不做。作为科普作者,在出版科普图书前,一定要找同行审看,一定要再重读最后一版,文字和配图都必须严谨。”

蒋艳平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艳平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少儿科普图书的畅销特点是立足传统文化,贴近当下热点;聚焦保护儿童身心健康;跟上时代步伐,关注前沿科技发展;立足学科课表,为教学服务;联动系列吸引读者眼球。”她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科普市场规模不高,成长性好;少儿科普百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尹传红

科普时报社社长尹传红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进一步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投身科学。

本次活动由科技部人才司指导,重庆市科学技术局、科普时报社主办,重庆大学出版社承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