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向公众科普的征程远未结束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杨虚杰
  • 2022-07-14 16:21

 

利昂·莱德曼 (视觉中国供图)

7月4日,是“上帝粒子”发现10周年。10年前,人类第一次观测到了希格斯粒子,这一重大发现直接促成了提出该粒子假设的理论学家彼得·希格斯与弗朗索瓦·恩格勒获得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此同时,利昂·莱德曼写于30年前的《上帝粒子》又在国内重装上市。与希格斯粒子的发现以及一直大热的粒子物理相比,这本书的创作背景以及一波三折的科学故事,也许对我们另有启发。

“在前往沃克西哈奇的路上,一种奇特的想法向我袭来”。作者在这本书的序言开篇这样写道:1993年写的书原本基于一个错误的决定。为什么说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可以说全书都围绕着这个“错误的决定”的悬念展开。

原来,早在1988年代,以作者和一批高能物理学家为代表的科学家已经游说美国政府建造一座“超导超级对撞机”。据说,如若建成,美国应该能够提早发现希格斯粒子。然而这一装置,却被美国国会在几年后紧急叫停,仓促下马,留下了世界最大的“科学废墟”,也给粒子物理学家带来了永久的心灵伤痕。作为这个项目的倡导者和发言人,莱德曼曾任费米实验室主任,1988年因对中微子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对国会议员发表演讲,说明在物质运动中找到这个“上帝粒子”的重要性。经过诺奖得主温伯格、丁肇中等人的努力,1988年11月,对撞机如期开工。然而看起来水到渠成的事情,却伴随着不断的争议和反对。其间的声音包括:“对撞机既不能治疗癌症,也不能解决男性秃顶问题”“对撞机工程能解决国防安全问题吗”等等。就是在这种危急存亡的情形下,莱德曼创作并出版了《上帝粒子》,这本书写作的初衷是“必须让全社会明白超导超级计算机究竟为何物”。遗憾的是,该工程于1993年10月正式废除,这本书却成为了经典。

可以说,全书的动线都是围绕着这个项目的上马和最终搁浅而展开的。作者表达了在科学决策中对公众进行科普的重要性。可能也正是源于此,作者晚年时,围绕“上帝粒子”做了大量科普工作,除了撰写科普著作,还进行公众演讲。

2000年11月,我参与组织“中国国际科普论坛”,莱德曼恰好在北京,我们有幸邀请到他做演讲,因为播放幻灯的仪器临时出故障,他干脆跪在地上给大家做报告,其随意与真诚一时成为论坛的热点。

《上帝粒子》最初于2003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当时的副书名“假如宇宙是答案,究竟什么是问题”,这次重版副书名改为“诺奖大师写给所有人的粒子物理趣史”。对于我这个外行,仍能读得津津有味甚至为其中的科学家故事、科学史传奇以及生动幽默的比喻而拍案,这个书名也是确切的。也许“上帝粒子”的发现和未来对外行仍然一头雾水,但并不妨碍你了解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的不同,不妨碍你了解今天大科学装置所面对的社会问题。

莱德曼在退休后一直以科学家的热忱致力于科学教育,此次一并出版的还有作者的另外一本书《莱德曼量子物理通识讲义》,是写给文科生看的物理书,同样也呈现了这位诺奖获得者向普通大众传播科学的风范。

上帝粒子发现10周年,此书出版30周年,也是这个已经载入科学史册的超导超级对撞机搁浅30周年。但科学家进行科学普及,包括向决策者进行科学普及的征程远未结束,仍将演绎新的故事。 (作者系科普出版人)

编辑:于翔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