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讲好科学故事,有了工具指南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赵东平
  • 2022-07-28 13:34

    当前,我国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他们不擅长做科普。由于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科研人员在从事科普工作的技巧、经验和能力等方面储备不足,所以无论是果壳网“我是科学家”对声音、形体的培训,还是中国科协邀请科学家入住头条、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都是科研人员提高科普能力的一种方式。但这些方法相对缺少长效性,而科普图书作为工具手册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美国作家托马斯·海登和米歇尔·奈豪斯编著的《科学作家手册:数字时代选题、出版和成功必修指南》分为三部分26章,从如何构建一个故事、如何寻找素材、如何应对长期从事创作面临的负面情绪、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和如何处理业务细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书适合有志于科学写作、对科学写作仍有抱负以及对科学传播感兴趣的科技工作者、媒体从业者等参考阅读。本文主要从科学作家如何讲好一个科学故事入手,供科研人员借鉴。

    首先,注重科学性。结合社会热点、焦点以及公众感兴趣的话题,选择相应的主题内容。通常情况下,需要寻找信息源,科学家可以围绕自己所在领域进行撰写,或者“与研究人员进行交谈,请他们推荐研究该课题的其他人员,并且需要在采访前准备好问题清单”,通常可以问问“研究人员是如何开始研究这个主题的,或者请他总结一下研究成果和意义”。在文章编辑完成后,“务必仔细检查其中所有(包括引言中)事实,以确保报道内容完全正确”。

    其次,注重趣味性。科研人员做科普,科学性是基本的底线,一般“科学家希望科学作家在文章中附加一些专业说明性文字,但是对于科学作家来说,这种做法相当于在自己精炼的文章中加入一些只有该领域专家才能看懂的细节”。科学文章的故事可能涉及前沿科技,但作者坚持认为要从根源上挖掘故事。获取故事意味着会花一些时间与科学家讨论其感兴趣的历史或者分享他职业生涯中经历的失败,但“有趣的个人历史可以为整个文章提供贯穿的主线”。

    最后,注重逻辑性。对科研人员来讲,“进入科学写作领域的道路其实是五花八门的”,和学历、从业背景等相比,“拥有灵活运用手头资料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公众的能力更重要”。在写作科学故事的初始阶段,需要先确定讲述的故事类型,“利用在现场或在家的休息时间,整理笔记并勾勒故事轮廓往往大有裨益”,同时,学习其他作者的场景构建、人称描述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确定创意后,拟定故事提纲,可以先设计“文章开篇、高潮和结尾的场景”。科学作家卡梅伦·沃克说过,“我一般不会正式写提纲,而是把一个故事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再为每个故事拟小标题”。有些作家会因为“某个句子、某个段落或某个章节绞尽脑汁”,为此作者建议,搭建完整的故事结构并充分掌握写作素材更重要,并且等到成稿后,搁置一段时间再重读一遍,会有意外的收获。

    写作虽然是一件极其耗费精力的事情,但它“还可能带来多方面影响,有助于为职业生涯拓展提供可能性”。所以,不论你是否将写作作为提高科普能力的渠道,还是想提高科普作品传播力,都可以通过阅读此书进行学习。

    (作者系北京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科学中心科技辅导员)

编辑:于翔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