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铸“一”,我为什么写这套书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曹则贤
  • 2024-11-22 12:46

编创手记

编者按 近日,“曹则贤科学教育‘一’字系列”丛书历时10年出版。该系列丛书以中英法德多国语言为桥梁,在参考各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写成,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与文献价值。本报特邀请作者、编辑,分享这套书背后的创作故事,以飨读者。

==============================

从2014年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签订《一念非凡:科学巨擘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一念非凡》)一书的出版合同算起,到2024年《得一见机:抱一的原则性意义》(以下简称《得一见机》)最终付梓,整整10个年头过去了。10年之间,在勉力承担起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与隔三差五地撰写别的文章与书籍之外,我竟然还收获了“曹则贤科学教育‘一’字系列”4本,这算是意外之喜。

关于这套书的风格,我想辩白几句。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努力想让内容为人们所理解,但我内心又拒绝做任何的通俗化。坦白地说,凭借严肃的教材、严肃的教师和严肃的教学,我尚且难以学有所成,竭尽所能倾囊相授、呕心沥血,尚不足以教有所成,哪里敢用普及的态度去面对科学的学习与传播?我的书,是读书笔记,是个人思考,是信口开河;当然,我希望它会是严肃的科学著作,虽然它很不够格。我的书不够严谨,但是作为作者我尽力让它显得严谨;我的学问未能脱离浅薄,但是作为作者我尽力在书中表达我的理解之最高层。我的理解之最高层也是肤浅的,那我怎敢抱着退而求其次的心态去糊弄读者。

作者的时间是宝贵的,读者的时间是宝贵的,学问的尊严也是十分宝贵的。

我是一个资深学生和资深教师,同时还是一个不太合格的职业科学家,读书是我的职责之一。“曹则贤科学教育‘一’字系列”是心血来潮的产物。在读书的过程中,我逐渐涌起了对一些科学家的敬佩之情,确切地说是羡慕,羡慕他们生长和求学的环境,羡慕他们的能力与机遇,为他们的成就所折服,这样就慢慢地积攒了一些科学家如何取得成功的故事。当然,这些科学家故事是从科学发展的逻辑链条上,从科学家的文章、著作,以及传记中得来的。这些故事我也愿意和别人分享。所以,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编辑何铭女士邀我写一本科普书时,我在迟疑不多久后就答应了。

在读过爱因斯坦、温伯格、维尔切克、彭罗斯、莱德曼、外尔、薛定谔这些科学大咖的科普书后,我深切地体会到了阅读“牛顿因为苹果砸中脑袋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照看烧水壶发明了蒸汽机”这类科普的“智伤”效果,它们对青少年的智力伤害是难以修复的。我觉得,我们有责任让青少年认识真实的科学大家、真实的学问,以及真实的学问创造过程。在这种动机驱动下,便有了《一念非凡》一书。这套书讲了29个学术巨擘的非凡念头所带来的非凡成就,最后搭了一篇关于作者及其博士生之一怎样学做科学的故事,一下子把读者从云端拉到了地面,算是接上了地气。

《一念非凡》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至少出版社方面觉得还算满意,具体表现是出版社跟我商量是否能再写一本,这便有了《惊艳一击:数理史上的绝妙证明》(以下简称《惊艳一击》)。这本书讲了数学与物理史上30个绝妙证明的细节,很多都是中文、英文文献中见不到的内容。《一念非凡》和《惊艳一击》这两本书出版以后,我就有了凑齐一个“一”字系列的念头。

一来有先例,我的《物理学咬文嚼字》就是凑够了4卷。二来我比较喜欢读武侠小说,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用“恶”字在四字成语中的不同位置,为四大恶人排序的做法让我特别感兴趣。作为附庸风雅之举,我决定再续两本,凑成一套4部的“曹则贤科学教育‘一’字系列”丛书,将“一”字嵌在4字书名的不同位置上。这套书的第三本为《磅礴为一:通才型学者的风范》,意在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打破所谓专业的思维藩篱。第四本《得一见机》写得很艰难,出版也很艰难,因为很多内容较为抽象。那些真正的学问最终都会走向系统性、完备性,自然也会显得很抽象。成大学问者,应早早获得抽象的能力,这是我想传达的另一个理念。

这套“曹则贤科学教育‘一’字系列”丛书的出版,历时10年,应该说过程与结局皆称完美。出版社编辑们的集体努力体现在这套书令人满意的外观和完美呈现的内容上。读者们大概不会比我这个作者更加挑剔。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曹则贤科学教育‘一’字系列”,曹则贤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编辑:张英贤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