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则贤科学教育‘一’字系列”丛书历时10年收官,围绕科学的创造过程与创造者这条主线,从4个角度展现了人类智力的恢弘。
认识曹则贤老师大概是在2011年。那时我和同事一起翻译出版《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所有论文的精选集。为了确保图书质量,我建议每篇译文都要请相关专业的专家通读全稿并署名。在章思英副总编辑的支持下,我们着手组建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内各高校专家组成的审稿队伍。丛书编委之一赵忠贤院士诚挚推荐曹则贤研究员参与审稿。虽然几经劝说,他未同意署名,却在百忙之中看了十几篇稿子,纠正了一些我们很难发现的翻译错误。
2013年,我从学术出版转型做科普,希望开辟一番新天地。借春节前拜访《自然》杂志审稿专家的机会,征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于渌院士的意见。于先生热情推荐了两位专家,一位是潘建伟院士(团队),另一位是曹则贤老师。我由此联想到,可以整合过去联系的审稿专家,邀请他们创作一套原创科普书。
恰逢同事分享拜访曹则贤老师得到的赠书《物理学咬文嚼字》,我在卷一中读到了许多未见于普通物理教科书的观点。我一度认为温度是一个基本物理量,看完曹老师的书才知道“相比于温度值所表示的关系,热流才是更基本的”。原来如此基本的物理量只不过是一个统计性质的强度量!
我决定试着向曹老师约稿。他诧异地问:“科普?什么是科普?”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与其花费大把的时间去说服难以说服的作者,不如顺水推舟:“《物理学嚼文嚼字》就是科普书,写成这样就行。”于是一场历时10年的合作就这样开启了。
我的要求很简单,“不仅要介绍各个专业的科普知识,还要介绍各个专业领域的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科研工作、取得科研成就的”。也许因为读书理念上的契合,曹老师很快给出了暂定书名和目录。我用他写的目录申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成功,随后申请教育部社科司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也如愿以偿。成功似乎在向我招手,然而后续的合作并不顺畅,双方在合同谈判、封面设计和编校等环节各执己见,有几次几乎陷入僵局,编辑部主任刘晓楠从中斡旋,最后出版方做出让步,《一念非凡》于2016年5月出版。
首战告捷后,出版方考虑和作者展开下一步合作,选题策划提上日程。斟酌再三,我送给作者两本数学方面的畅销书,一本是未读出品的《无言的宇宙》,另一本是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梁进教授的《名画中的数学密码》,希望他能创作数学方面的科普书。签订合同时,曹老师已经被聘为央视《加油向未来》节目的科学顾问,在科学传播圈子里颇有影响力。2019年,《惊艳一击》出版后,仅几个月就发行了5000册。
某一日,曹老师忽然想到可以仿照金庸小说中四大恶人——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穷凶极恶——的路子,把“一”字嵌在不同的位置上。第三本取名没费什么工夫,庄子的“旁礴万物以为一”可轻松改造成《磅礴为一》。但是,第四本就没那么顺利了。最初拟的书名是“挂一漏万”,作为书名少了些宏大的气势;最后曹老师想出了“得一见机”。“得一”来自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见机”是理解机制的意思,即弄懂了归一思维,就能理解数学、物理理论是依据什么逻辑构建的。
回到曹老师10年前的诘问“什么是科普?”科学家做科普是最适宜的。不过既然是科“普”,传播出去的副本就应当有一定的数量。2019年至今,每年年底曹老师都会精心准备一场时长3个多小时的跨年科学演讲。许多网友听完讲座后仍然意犹未尽,从曹老师历时10年倾力打造的这4本小册子中,了解他的思想渊源是个不错的选择。
(作者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