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期间,大家相互拜年,看到了各家各户贴的春联,是不是又想到了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诗句“新桃换旧符”是新桃符换旧桃符的精炼写法,这一习俗在北宋时还叫“换桃符”,发展到今天就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贴春联”了。
据《后汉书·礼仪志》,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到了五代,桃符已经向春联转化,据《宋史·蜀世家》,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到了王安石所在的宋代,春联虽仍称“桃符”,但材质已由桃木改为纸张,又叫“春贴纸”。到了明代,桃符正式改称“春联”。
了解了从“换桃符”到“贴春联”的演变后,我们重新回到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京大学的逻辑学教授刘壮虎,是位灯谜爱好者,他曾以“总把新桃换旧符”为谜题,出过一个灯谜,这个灯谜的谜底之一是个逻辑学名词——“易字”。易为替换,易字,就是替换字。换春联可不就是在替换字,这个很好理解。
不过,“易字”作为逻辑学名词,到底是在说什么呢?其实,“易字”在逻辑学领域表达的也是一种替换,只不过用于替换的和被替换的都是用x、y、z等表示的变元。
举个例子,对于“所有的春联都有左右两联”这句话,在谓词逻辑中可以理解为:对所有的个体而言,如果它是春联,那么它有左右两联。如果再进一步形式化,就可以表达为这样的公式,我们不妨把这种形式化看成类似于数学方程式的表达。而易字定理说的是,可以用y或z等替换这个公式中的x(即对x进行易字),意思不变。
易字和易字定理看起来离我们有点远,其实不然。
首先,易字中讨论的x、y、z等表达,是人类表达抽象思维的一个里程碑。想一想,在自然数的讨论中,当我们知道2≤3时,我们也知道2+1≤3+1;当我们知道3≤5时,我们也知道3+1≤5+1,以此类推。这背后明明隐藏着一个规律,呼之欲出,但如果仅仅一个个罗列具体式子,似乎总是差点意思。可一旦用上x、y等变元符号,这个规律立刻清晰起来:如果x≤y,则x+1≤y+1。
可不要小看咱们人类这种抽象和表达抽象的能力,当下流行的大模型正是由于缺乏抽象-替换能力才产生了推理短板。所以说,这种能力可是人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其次,易字(定理)其实就是在说:在具有一般性的规律中,变元x、y、z等可被替换。这相当于提示了一种层次上的区分:在一般性规律中,有相对稳定不变的成分,也有“生来”就可被替换的成分。如在x+1≤y+1例中,“+”和“≤”是使这一规律成立的基石,“1”是相对不变的常量,x、y则是可被替换的变元。明确了哪些变哪些不变,才能更好地应用规则。
这么说来,作为一个充满辞旧迎新仪式感的一般性规律,“总把新桃换旧符”还真是符合“易字”的规矩:字可以年年易;但究竟易成什么字,就要看各家各户的想象力和内心期盼啦!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