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世界正在分崩离析,新时代正在光速到来。”
2024年底,在大模型推出前夕,DeepSeek(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峰在朋友圈里发出的这句话,不久后就变成了现实——今年年初,DeepSeek推出的系列模型惊艳世界!
不少人惊呼,人工智能将要取代人类!面对来自人工智能全方位的挑战,很多人产生了教育的困惑。软件可以一瞬间生成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写作吗?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我们不妨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为孩子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写作教育的深层价值超越技术传授
如果说过去的写作教育停留在修辞文笔的模仿,那么今天我们要超越简单的技术,将写作视为思维的训练。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现和发明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
教育孩子们写一篇文章时,不只是学习丰富的辞藻,还需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记忆里提炼出独特的个体经验和珍贵的情感,这一艰苦的过程,重建了大脑的神经回路,而这是AI数据训练无法复制的认知进化。
因此,我们要把写作教学当成个体情感和人格成长的工具。学习通过书写的方式来传情达意,重构记忆的碎片,这是重要的情感疗愈的过程,是自我认知的觉醒,也是不可替代的成长裂变。
写作教学方式的转型
在人工智能面前,家长、老师在面对孩子和学生时,都要快速地实现从知识的权威输出向学习伙伴的转化。师生和亲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同传承文化基因和体验生命的共振,创造一种珍贵的记忆。
比如,作家鲁稚不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了作家,也让更多的小孩从讨厌写作到喜欢写作,就是因为她改变了自己的教学定位,从文本评判者变为成长见证者,为孩子们的每一步成长加油呐喊,为每个学生建立写作成长档案,不仅收录优秀作文,更珍视那些涂改痕迹密布的草稿。
“君子生非异也,擅假于物也。”教育者也需要有使用工具的意识。老师和家长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通过三个步骤来帮助孩子写作。第一,在构思阶段用工具来拓展思路;第二,写初稿时利用工具搜索资料,但是不要直接用软件写作;第三,优化阶段用多个软件来对比修改,也可以借助软件来查重,排除抄袭。有可能软件修改的文章充满机器味,而没有人情味。所以,写作的评价标准要更看重思维的独特性、情感的真实性和表达的独创性。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他们都可以跟孩子一起来写作,分享自己思维的过程,这种真实的创作范例会比理论更有感染力。
珍视人类独一无二的情感
在使用工具的同时,写作者要建立信心。如果说过去写作还来自简单的经验的累积,那么AI时代,写作教学可以快速借鉴优秀的文本,而且包括DeepSeek在内的软件会展现出思维的过程,那么就可以进行人机写作对比。因为机器的长处在于逻辑呈现,但这个逻辑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创造,而是大数据的总结。
我们可以教育孩子,要重视个体的情感,认识到AI擅长结构工整但缺失“温度”这类具身体验的特点。
在写这篇文章时,笔者也问了DeepSeek:你和真正的写作者有什么区别?于是,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我能计算到π的小数点的无穷位,但是无法理解人类为何会为月光心碎,为何会为樱花落泪,这恰是你们最珍贵的漏洞。”
人工智能的修辞始终在已知语言大陆架内巡航,而莎士比亚、李白、曹雪芹的创造才是对认知边疆的拓荒——就像登山者用冰镐在绝壁上开凿新径,而非沿着既有栈道行走。人工智能可以重组最优秀作品的语法结构,却永远触及不到人性微光。
面对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不管在学习写作时,还是学习别的技能时,都不必自卑,而要珍视我们个体不可复制的体验。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对抗或拥抱技术,而在于培养始终闪耀人性光辉的思考者、表达者和创造者。
(作者系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教育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