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不断刷新电影票房纪录时,字幕中出现的错别字近日引起了部分影迷的关注。
《哪吒2》的字幕错误并非孤例,影视剧的字幕错别字屡见不鲜,大多是同音字误用,折射出拼音输入或语音输入与汉字表意特征之间的一些矛盾。
汉字的音形关系并非唯一对应,一个音可以对应多个汉字,我们单凭读音往往难以判断是哪个字,而是要借助意义,因此打牢字词基础尤为重要。
从字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知道一个字是按照什么原理造出来的,有哪些部件;对于词来说,我们需要知道一个词是按照什么方式组合起来的,是什么结构。举个例子,“魂飞魄散”在《哪吒2》中被写成“魂飞破散”。“魂飞魄散”是并列结构,“魂”对“魄”,都是名词;“飞”对“散”,都是动词。它是严格对仗的,具有平衡的美感,而在“魂飞破散”中,结构则被破坏了。
此外,《哪吒2》中的“邪道外门”被网友质疑应该是“邪道歪门”。作为成语,“邪门歪道”或者“歪门邪道”是常见用法,“歪”对“斜”,“门”对“道”,是并列结构。还有个成语是“邪魔外道”,来自佛经,最初指佛法以外的教派和邪说,后来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可能受到“邪魔外道”的干扰,大家对“邪道外门”和“邪道歪门”孰是孰非产生了困惑。
还有一处争议是“莫惹事非”,网友认为应改成“莫惹是非”。“是”和“非”相对,组成“是非”,指事理的对与错,后来泛称口舌的争论。一般遇到麻烦事才会发生口舌争论,所以“是非”多用来指不好的事情。“莫惹是非”就是不要惹麻烦的意思。为什么我们感觉“莫惹事非”似乎也合理呢?可能是“莫惹事”和“无事生非”给我们造成了错觉。
有影迷指出,影片中还存在“师傅”与“师父”混用的情况。据北京师范大学徐梓教授考证,“师傅”这个词出现很久,最初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后来专指帝王之师,即“太师”和“太傅”的合称。南宋以后“师傅”渐渐平民化;清朝中后期用来称呼工、商、戏剧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20世纪60年代工人开始习惯互称“师傅”,人们也用这个词来称呼任何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
“师父”的出现比“师傅”晚,一开始也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后来指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的人;也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在武术领域,人们也常使用“师父”。这个称呼的感情色彩比较重,强调把老师当作父亲那样敬仰和爱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太乙真人身为哪吒的师父,用莲花为哪吒重塑肉身,传授他神兵利器,就像父亲一样。
现代社会中,“师傅”一词已经泛化,可以用来称呼陌生劳动者,比如“修车师傅”“司机师傅”“木匠师傅”等。“师父”则仍然保留着传统师徒关系中的情感纽带,隐含着精神传承。
电影中另有一处争议是“抗下了天劫”,网友认为“扛下了天劫”更恰当。“抗”表示抵御、抵挡,比如“抗灾”“抗洪”“抗疫”,引申为拒绝、不同意、不接受,强调对抗性,比如“抗命不遵”。而“扛”的本义是用两手举东西,引申为用肩膀承担重物,比如“扛麻袋”。进一步引申为支撑、忍耐,强调承担压力,比如“堤坝扛住了洪水的冲击”“终究是我扛下了所有”。面对惊心动魄、山崩地裂的天降劫难,角色需要有强大的力量或意志来承受,因此“扛下了天劫”确实更为恰当。
这些争议其实都围绕着字、词的使用。现在语文教材正在着力解决字词基础不牢的问题: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为主,注重字-词-句的学习;三到六年级注重词-句-段的学习。小学阶段还特别重视汉字的规范书写,减少“提笔忘字”现象。2024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里面提到培养良好书写习惯、提高规范书写水平、传承优秀汉字文化、规范校园用字等,凸显了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视。
相信将来,孩子们都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识别汉字中的“妖魔鬼怪”。每个汉字的正确书写,都是文明火种的虔诚传递。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