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疫情变成孩子的心理阴影
□ 陈柳岐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28

开栏的话:抓好每一个青少年的科普科幻教育,让想象力有支点,让目标不再是幻象,让我们的文明走出蓝色的地球,让“红色星球记”这个小栏目点亮一个科学思想的小火苗,埋下一个创造未来的种子,踏上红色的星球开拓更广阔的边界。

在这段抗疫的特殊时期,全社会的关注热点都在疫情上,无论是各省的最新数据,还是充斥其中的各类新闻。大量学生处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是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身心发育未健全的他们在突发重大事件中表现得尤为脆弱,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疫情防护上时,不能忽视疫情在孩子内心留下的阴影。因此,当下我们应该加强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避免各类心理问题的产生。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情绪反应过度 首先是恐慌焦虑心理。担心自己及家人的健康;担心居家对正常学业的影响;白天无心学校安排的网络学习,晚上又会觉得一天一事无成而产生内疚心理。

其次是消极绝望情绪。由于疫情感染情况的变化而感到人生无常,对生活及未来失去信心;或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可能受到歧视,伤心难过;或为自己及家人疑似、确诊新冠肺炎,担心无法治愈而绝望。

第三是焦虑与歧视心理。因为担心自身可能被感染,产生很强烈的焦虑心理,从而将武汉或者湖北等疫区的人员等同于病毒,对他们产生歧视心理。

行为偏执极端 学生长期居家生活,无法进行各种社交活动,非常容易产生孤僻疏离感。使部分学生过于沉迷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处于不健康的生活状态。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很多行为容易极端化。例如在疫情期间某城市的初中生跳楼自杀事件。

家庭矛盾表面化 疫情期间,几乎所有家长都在默默承受着时间、经济以及家庭矛盾的压力。家长的这种焦虑情绪会逐渐释放出来充斥到整个家庭当中。加之家长与孩子在对待事物的观念、生活作息和日常行为上的差异,非常容易使孩子与父母产生矛盾,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和矛盾表面化。

积极重视疫情期间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Aala El-Khani号召社会关注战区家庭育儿问题的演讲,强调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演讲介绍了人道主义工作人员在叙利亚战区,通过在面包包装上附加宣传页的方式,向家长提供育儿信息、经验与建议。

在疫情期间首先,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以身作则,是所有家长的第一要务。同时家长应当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当孩子出现恐惧、无助、焦虑、沮丧、冷漠、易怒等不良情绪时,要及时疏导,真正做到用心陪伴,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

其次,对于疫情动态和社会新闻,家长要善于帮助孩子从各类信息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特殊时期也正是对孩子进行三观教育的最佳时期,多聊聊钟南山院士和一线战疫人员的英雄事迹,为孩子树立人生目标方向,同时要及时消除一些负面报道和部分人的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避免造成孩子的片面认知和偏激思想。

第三,提倡“自我同情”心理按摩方式调节情绪。“自我同情”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态度或情绪调节策略及情绪唤醒状态,是对自己的焦虑心理一种不予回避,用开放宽容的态度加以感受,将个人的经历看作是全人类共有经历的一部分,从而减轻个体所体验到的痛苦。简单来说就是阿Q精神胜利法!

第四,开学之后,学校会在一段时间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杜绝偏激、歧视性言论在学校的传播。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同心同力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潜在问题,肩负起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责任。

根据《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全国各试点地区已开始推进建设工作。2019年,北京市已在全市街道建设“社会心理服务站”、在社区建设“社区心理服务站”50个示范点,并陆续投入使用。据悉,北京市还将逐步成立2000多个社会和社区心理服务站点,这无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利民举措,为维护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帮助。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为此提供更多坚实保障。

春暖花开,当疫情逐渐平息之时,孩子心中的阴影也应被阳光所驱散。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



相关文章
陈柳岐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专家简介
陈柳岐,教育学博士,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科幻阅读推广人。《科普时报》专栏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著有《等你,在未来》系列书籍,曾担任教育部白名单竞赛运营负责人和评审专家。致力于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和科幻阅读推广。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