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 》,一场科学与视觉的知识盛宴
□ 陈柳岐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28

“BBC又开挂,集合了宇宙最强阵容!”“高分9.6,洗眼神作,美到窒息”“BBC的纪录片,这也太太太牛了!”以上是那些挑剔的科学编辑们,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再也不高冷了,发出了夸张的评论标题。

《行星》是BBC2019年出品的宇宙探索类纪录片,制片人兼导演是吉迪恩·布拉德肖,曾制作《人体奥秘》《美味科学》《太阳系的奇迹》等高分纪录片。解说则是曾经担当《太阳系的奇迹》的主持人布莱恩·考克斯,英国物理学家考克斯被《蓝色星球》制作人大卫·阿滕伯勒和英国天文学家帕特里克·穆尔称作“BBC科学类节目主持人的最佳继承者”。本片共分5集,主题是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前世今生”,分别是《沐浴阳光:类地行星》《太阳系姐妹花:地球和火星》《教父:木星》《远离太阳的生命:土星》《触及黑暗:太阳系外缘》。

探索宇宙的纪录片有很多,但《行星》一定是最特殊的那一个。同时它也是第一次,将八大行星变成了主人公。全片通过拟人化的叙述方式,以剧情片的形式呈现四十五亿年时间跨度内的星际剧情,讲述了它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行星》除了特殊之外,这也是一部值得让人去思考的宇宙纪录片。之前我们看过的很多关于宇宙星球的纪录片,普遍缺乏故事感,看起来略感枯燥。而这部纪录片的主持人在讲述每个行星的故事时,会以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相似的地貌作为背景,非常直观地让我们感受到它所有表述的内容。其次,它的观点表达引人遐想。《行星》不仅展现了宇宙空间上的维度,也表达了对宇宙在时间维度上的思考。另外,影片的画面保持了BBC一直以来极高的特效水平,比如1982年由苏联发射升空的金星13号探测器基本没有高清的影像资料,只拍下了4张彩色照片,而《行星》把这个伟大的探测器用特效还原出来,并直观的讲出了它的故事,丝毫没有违和感。

如果你准备看这部纪录片,不妨让我们先了解一些背景知识。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行星。行星(英语:planet;拉丁语:planeta),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由西向东)。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得大(相对于月球)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一组空间科学研究队发现了已知最热的行星(2040摄氏度)。随着一些具有太阳大小的天体被发现,“行星”一词的科学定义似乎更形迫切。历史上行星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与恒星的相对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阳系内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16世纪后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望远镜被发明和万有引力被发现后,人类又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006年后被排除出行星行列,2008年被重分类为类冥天体,属于矮行星的一种)还有为数不少的小行星。20世纪末人类在太阳系外的恒星系统中也发现了行星,截至2013年7月12日,人类已发现2000多颗太阳系外银河系中的行星。

接下来再让我们了解一下片中提及的探测器,看一看人类探索宇宙的决心。水星距太阳5800万公里:2004年信使号水星探测器;金星距太阳1.08亿公里:1982年金星13号探测器;火星距太阳2.3亿公里:1964年水手4号探测器、1971年水手9号探测器、2005年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2011年好奇号火星探测器、2013年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探测器、2018年Insight号探测器;木星距太阳7.8亿公里:1989年伽利略号、2007年黎明号探测器、2011年朱诺号探测器;土星距太阳14.3亿公里:1977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1977年旅行者2号探测器、1997年卡西尼号探测器;天王星距太阳29亿公里:1977年旅行者2号;海王星距太阳45亿公里:1977年旅行者2号;冥王星距太阳59亿公里:2006年新视野号探测器。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



相关文章
陈柳岐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专家简介
陈柳岐,教育学博士,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科幻阅读推广人。《科普时报》专栏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著有《等你,在未来》系列书籍,曾担任教育部白名单竞赛运营负责人和评审专家。致力于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和科幻阅读推广。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