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科幻产业的兴盛发展,各类优秀科幻作品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科幻、了解科幻,并进行科幻创作,如何正确引导这股热情?
科普科幻教育向更深更广处迈进
□ 陈柳岐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28

视觉中国供图

青少年是人才的储备力量,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更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我国青少年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还比较弱,是我国教育的软肋。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创新教育,而不是过去和现在这种单一灌输式的知识型教育。创新人才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成为创新人才,而科普科幻教育作为载体,是培养青少年想象力造就创新人才重要的一环。

用“兴趣”当敲门砖

在当下信息大爆炸和教学工具种类繁多的教育环境中,科普科幻教育需要从挖掘青少年兴趣入手。带领青少年将科普科幻教育内容作为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逐步对青少年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不仅要好看,还要好玩,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好动和好奇,避免硬教育、强灌输。

比如在美国,有大大小小300多座动手型科技馆,每年多达1.35亿人次的观众来科技馆参观,比观看各种体育赛事的观众加在一起还要多。兴趣工作做好了,同时还能吸引原本对科学学习无兴趣、无积极性的青少年学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除了需要我们在追求趣味性和多样性上的不懈努力,同时又依赖于另外三方面的条件。一是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二是科普项目机构本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三是参与科普的社会团体和个人要多种多样,具有科普多样性的社会组织基础。

开发和选用优质的教育配套资源

一项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最常用的科普科幻教育的资源,如科普图书、科普报刊、科普场馆、科技活动中心、研究单位的科学实验室、机构销售、电脑、手机、广播电视、其他等10个项目中,使用率最高的前4位是电脑(80%以上)、科普图书(70%以上)、手机(60%左右)、科普报刊。其中,科普图书和科普报刊作为常规的学习工具长期获得认可和接受,其他两项电脑和手机这类新媒体载体占据了绝大部分科普教育的形式,网络化、移动化的生活方式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渗透越来越深入,基于网络和新媒体的各种在线课堂、慕课、微课、科普资源等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进入教育领域,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势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各类知识的重要途径。不同学习能力的青少年在线学习存在着一些差距,我们的科普教育工作者们应当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利用好这些平台。另外也需要我们的科普教育工作者从浩瀚的多媒体影像、音频和电子多媒体内容中提炼出合适的课件、教案、优质课程、复习资料,以及配套的教具和学具器材等,将高质量的内容呈现给青少年们。

另外,只靠线上和新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和科普读物,远不能解决目前青少年科普科幻的需求,也不能完全满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广泛地利用好场馆的资源,引进诸如AR和VR等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如地震馆、海洋馆、未来馆、机器人馆、微生物馆、人与自然等特色展馆,利用高科技的实物演示及互动性强的项目,让青少年乐于参予其中,并能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科普教育活动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活动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视野,夯实科学知识技能基础。

拓展科普科幻教育的宽度

除了科普科幻教育逐步往深度发展外,宽度也就是探索的领域,也是目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从开始就定义和局限科普科幻教育的范围,科幻不仅仅是宇宙太空,科普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科学知识,我们需要向青少年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高新技术、新型材料、人工智能、环保、大数据,以及生命演化与进化等方面知识的普及,科学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和相关人文知识等,以及各个知识点的产生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帮助青少年拓宽视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普科幻教育的落地与效果呈现

科普科幻教育需要从观察,到思考,到实践,再到效果呈现,形成一个闭环,在促进内容的不断生产和更新的同时,也能在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影响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去提升想象力。比如拓展实验、科普诗歌、科普剧、科普讲座,以及科技活动设计方案等等。

在为数不多的国家级科普科幻活动中,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为激发广大中学生对科学和文学创作的兴趣、引导中学生追求和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搭建了一个展现新时代高中生的科学素养、想象力、创造力与写作能力的平台。该大赛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是教育部公示认可的面向中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之一。去年大赛初赛人数已超过数十万人,决赛人数近7000人。总决赛颁奖典礼活动现场,周忠和、刘慈欣、王挺等嘉宾为获奖者颁奖。决赛现场的科幻剧表演更是大赛一大特色,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高中生,在短短4天的时间里,从创作文学剧本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现场为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展示出精彩纷呈的科幻短剧,充分体现了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递出敢于探索和勇于创作的科学精神,这些精神和迸发出的能量正是我们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对于传播科学精神与知识,繁荣祖国的科普科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



相关文章
陈柳岐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专家简介
陈柳岐,教育学博士,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科幻阅读推广人。《科普时报》专栏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著有《等你,在未来》系列书籍,曾担任教育部白名单竞赛运营负责人和评审专家。致力于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和科幻阅读推广。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