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约瑟难题”谈中国古代科普
来源:科普时报 2023-09-18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没有电,更不会有电脑、电视这些设备,那么古人是如何学习科学知识的呢?换而言之,中国古代科普做得怎么样呢?

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的说法源自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有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这部著作可以让我们从西方人的思维角度,全面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什么样的。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著名的“李约瑟难题”由此产生。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梦溪笔谈》的赞誉,李约瑟还称其作者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一本内容极为丰富的杂谈式笔记体科技著述,全书分为《笔谈》《补笔谈》《续笔谈》3个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书中科技知识占《梦溪笔谈》全书内容三分之一以上,贡献最大是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医药和乐律等方面,也涉及气象、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动植物等领域。《梦溪笔谈》记录了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包括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方法等复杂技术,如果要了解古人研究和学习科学技术的方式,这是一部很全面的科普教材。

《中国方术正考》是一部现代著作,结合考古材料,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带来的重要启发意义。《中国方术正考》一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方术就是数术、方技的统称,它的前三类是六艺、诸子、诗赋,属于人文;后三类是兵书、数术、方技,属于技术。技术在隋唐之前还在学术之内,有一定地位,但隋唐以后,按传统的四部分类,数术、方技只是子部底下的一个小分支,地位有所下降。也就是说,基本上除了专门从事相关行业的人,读书人已没有必要去阅读这些知识。

我国古代推崇“学而优则仕”,文人学习知识,是为了当官从政,而非研究科学。古代的整个文化氛围,令古人对科学这一块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科普更是一个极其小众的事情。像指南针等发明都是技术,而非科学。“科学”要做的,是发现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联系起来形成理论。而“技术”要做的,则是把已经发现的科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由于文化原因,我们古人重技术而不重科学,没有刨根问底地去研究这些技术背后的规律,因此不但没有发展成为化学、电磁学、地球物理、自动化等科学学科,就连当时先进的技术在后来也逐渐被西方超越。

至于我们应该如何解答“李约瑟难题”这个问题,我认为,从现在起,孩子们应当从正确的科学教育开始,学习和了解“科学规律是怎么得到的”等科学本质,深入学习和领悟科学是什么、科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些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做好科学传播。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相关文章
陈柳岐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专家简介
陈柳岐,教育学博士,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科幻阅读推广人。《科普时报》专栏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著有《等你,在未来》系列书籍,曾担任教育部白名单竞赛运营负责人和评审专家。致力于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和科幻阅读推广。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