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未必有真相,警惕AI制成的温情

□ 陈柳岐

来源:科普时报 2024-12-02

最近,一段“探险队员抱着小北极熊”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视频里,一位穿着橙色防寒服的探险队员抱着小北极熊,场面温馨得像极了童话。有网友直呼“想要去北极抱抱北极熊!”但冷静地想一想,真的有这么美好吗?实际上,这个视频是由AI生成的。

在AI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生成一个以假乱真的场景,并不是难事。特别是在野生动物内容上,AI能够模仿真实的拍摄手法、调整光影效果,甚至让北极熊露出温顺的表情。看起来,这仿佛是一种无害的“视觉享受”,但实际上可能会对人们的认知产生不小的误导。

北极熊是顶级捕食者之一,它们生性凶猛,尤其是在食物短缺时,具有极高的攻击性。在野外,探险队员如果遇到北极熊,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保持距离,甚至撤退,而不是主动接近,更不可能抱着玩。所以,视频中探险队员轻松抱着小北极熊的画面,完全不切实际。看了这种视频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可能会对北极熊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它们是温顺可爱的动物,进而低估了与野生动物接触的风险。

这样的AI生成内容还对科学内容的可信度产生了消极影响。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伪科普内容越来越多。一些不负责任的内容创作者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借助AI技术创造出以假乱真的伪科普视频,进一步模糊了公众对科学信息的判断。

然而,我们并非无计可施。最近召开的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成立了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强调技术应当服务于人类福祉。这一观点为我们应对AI内容污染提供了重要指导。在科普领域,推动以人为本、以事实为依据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内容建设尤为重要。“智能向善”绝非一句空洞口号,它要求我们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审慎考量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深远影响。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平台和内容创作者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例如明确标注内容由AI生成,给予公众足够的知情权。此外,科普工作者可以将这些伪视频作为反面教材,帮助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会如何辨别真假信息,了解AI生成内容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误导性。

面对这些“逼真到难辨”的伪科普内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试着保持一份清醒与好奇。当下次刷到类似的内容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真的是在讲述自然的故事吗?还是可能隐藏了一些人为的“设计”?与其轻信表面的“温馨”幻象,我们更值得为真实的科学与自然之美而停驻思考。或许,这种态度正是对科学教育和自然关怀的最好体现。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相关文章
陈柳岐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专家简介
陈柳岐,教育学博士,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科幻阅读推广人。《科普时报》专栏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著有《等你,在未来》系列书籍,曾担任教育部白名单竞赛运营负责人和评审专家。致力于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和科幻阅读推广。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