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供图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早莺暖树、黄鹂翠柳,古诗词中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吟咏俯拾皆是:
《绝句》(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田园诗派之鼻祖——东晋陶渊明诗中的田园风光与闲适,更是写出了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心中藏着的那个“田园梦”:
《归田园居 其一》(晋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内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物质财富大大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管仲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当广大的人民群众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田园梦才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民群众普遍开始重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粗放发展引起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问题。
许多人开始向往那些诗词中的美好意象,希望回到那个“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活。这种向往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保护生态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然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有些人把环境的破坏简单归咎于经济发展,甚至归结到科技发展头上,认为“保护环境”就要“远离科技、回归原始”,这却是犯了大错!
田园梦的意境当然美好,但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真正能够欣赏这些美好的其实是少数人。大多数劳动者的生活每天困于柴米油盐,忙于生计奔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不属于他们的。况且即便是王侯将相、文人墨客,这些诗歌中的意境也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面,另一面还有低下的卫生医疗条件、落后的交通等等不计其数的不美好之处。想一想连基本的洁净饮水和干净卫生的厕所都没有,我们真的想要那样的生活吗?
但这些不应简单归因于工业发展,更不应怪罪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发展理念导致的问题!千百年来困扰人类的物质匮乏,导致我们在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时过度注重创造物质财富,忽视了“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退回原始的生活方式”,而是新理念的指引下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
我们向往的未来是既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生态环境,又有充足的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合理生活需求,同时还能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实现这一切,需要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通过科学发展更好地认识大自然,通过技术进步更高效合理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需要全民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升级理念,积极践行。
2020年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就是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过程。2021年9月28日,国内第一座碳中和科普主题公园——“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在北京昌平开园,各位读者有机会不妨去走走,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同时了解生态文明理念与科学技术知识,从我做起,践行低碳生活。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光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