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科学家潜质,并非套用“科学家”标准
来源:科普时报 2023-05-15

陈征在研讨会上展示用水管根据三分损益法做出的乐器。吕钟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如何为中国的未来培养顶尖人才,我认为应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家潜质,而非直接培养少年科学家。

如果要成为一位科学家,应该拥有丰富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能掌握科学方法并灵活运用,能用科学思想指导学习和工作,将科学精神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等条件。这四个方面依次递进地在科学家身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外化表现为在求真、务实的思想指引下,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具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独立探索和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育青少年的科学家潜质?我认为,青少年应该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具有溯源意识、举证意识等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能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科学家精神有初步的了解和认同。

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科学家潜质应视为“从事科学工作”或“成为科学家”的预备阶段。也就是说,青少年虽然暂不具备“科学家”的全部必要条件,但在相应的成长阶段已初步具备其中部分关键因素,为未来奠定良好基础的准备阶段。

由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限制,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掌握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更是需要建立在较为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探究经验基础上。因此,不应对青少年直接套用“科学家”的标准,而是以成为科学家的必要条件为目标,根据青少年年龄和认知发展特点确定相应的特征。

从实际来看,当前孩子普遍缺乏在“两有三无”的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在有限时间、有限资源的情况下,青少年解决不了没有现成范式、没有最优解法、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此,我们更应该围绕这些问题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培养孩子基本的逻辑,激发并保护孩子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孩子学会观察自然现象,鼓励孩子描述自然现象,帮助孩子开展科学实验实践,教会孩子探索的方法。



相关文章
陈 征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专家简介
陈征,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光学博士。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