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与科学教育应“同频共振”—— 聚焦《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一)
来源:科普时报 2023-06-02

编者按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这一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系统部署,引发教育界及科普界广泛热议。如何推动科学教育落地见效,本报将陆续邀请长期扎根一线的科普工作者和科学教育专家,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5月26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作了战略部署,为从事科学教育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信心。

《意见》将教育“双减”政策与《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并列作为制定本次意见的政策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教育与科普并不是许多人刻板印象中各自独立的领域,而是相互融汇、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从根本逻辑上看,科学教育应是科普与教育的“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9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明确任务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体现了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统筹部署,其基本逻辑是教育培养科技人才,人才产生科技成果,成果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终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而站在“大科普战略”的视角下,要完成这些任务、达成这些目标,科学教育工作就必然是科普和教育的融汇和“同频共振”。

从具体实施上看,科学教育应是科普与教育的“分进合击”。

在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也是科学教育的核心阵地。科技工作者和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科普机构等单位做科学教育工作,并不是越俎代庖地替代老师和学校,也不应对学校和老师的教学工作“指手画脚”,而是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合作。

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研究者在对教育理论、规律的掌握和教学经验方面有许多优势。科技工作者则在对学科前沿和科学、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有关单位拥有中小学不具备的丰富实验实践资源。《意见》第9—13条“用好社会大课堂”,提出了科技工作者、相关单位与学校以科普方式开展合作的可行措施。科技工作者和相关机构可以直接面向青少年激发其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也可以与教师和学校合作为其提供思想方法内容和实验实践条件,协助教师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融入课堂等等。

归根到底,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人的创新能力始于“实践经验”,源于“思想方法”。相信在《意见》的引导下,科技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通力协作,让科普与教育“同频共振”“分进合击”,我国的科学教育发展能够日新月异,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
陈 征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专家简介
陈征,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光学博士。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