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浑善达克 屡见阿穆尔隼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28




笔耕自然

2018年,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刚刚成立了科学传播中心,恰逢暑期来临,北科自然科考夏令营于8月9日开营啦!这个由北京天文馆多年在浑善达克沙地开展的天文主题活动因科学传播中心的成立,此次则发挥了组合优势,自然博物馆派毕海燕博士讲述沙地植物,麋鹿中心则由我讲述沙地动物、特别是鸟类。

9日上午从北京天文馆发车,朱进馆长亲自驾车一路疾驶。在接近正镶白旗时,我发现路边电线杆上有小型猛禽,停车摇下车窗,用我的袖珍拍鸟神器——600毫米的长焦相机拉近拍摄,一看知是阿穆尔隼,满怀兴奋。不料,这一路,我们竟屡屡邂逅阿隼。在白旗敖包下,我远远见到一隼,于是唤同行的《科普时报》总编尹传红一同接近。他亲历了我拍摄这只小猛禽呆立版的全过程,更即时拍摄记录了“鸟人拍鸟,他拍鸟人”的生动画面。

这次夏令营对天文爱好者营员来说,可谓千载难逢,既有日偏食观测,又有英仙座流星雨,但对我来说,满脑子都是阿穆尔隼。毕竟几乎天天见,阿隼可见的频率就像我们在北京遇见喜鹊一样多。在几根电杆之间,常能遇见,均匀分布栖息的阿隼,因为猛禽各有领地,不会轻易聚集,电线杆便成了它们各霸一方的“敖包”,说这话是因为我要向内蒙古朋友解释,敖包则是蒙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开营当天下午是专家讲座,毕博士讲《小心有毒植物》让我十分受益。我则推出了《魅力观鸟》讲座,像每次外出讲座一样,在讲座开始就把当地拍到的鸟类美片放进PPT与大家共赏,阿穆尔隼及达窝里寒鸦必是我要展现的明星鸟种。

哪曾想,次日,在前往毛驴村(晨光村)的路上,于草原公路的路边围栏,我发现一只阿隼,赶忙请亲自为我们驾车的方舟旅行社梁华老总停车,大家还茫然四顾,鸟在哪儿呢?我把架在车窗处的相机拉近,再拉近,几乎满框地呈现了这只阿隼,从相机取景框,我惊异地发现,这可不是以往阿隼的呆立版,而是一只扯毛吃肉的饕餮大餐中的小猛禽,它的爪下是一只小雀,我拍摄几张,又忙不迭地换为摄像模式,以自成一派的“郭氏摄录法”由鸟的特写拉宽镜头,再把拍摄者及身边各位也摄入镜头,这种风格的小视频放到微信上与群友共赏,效果总能出人意料。

白天收获满满,夜晚回房间整理图片,我意外发现,拍摄的阿穆尔隼有的花哨,有的素雅,难道不是一种?在观鸟群不耻下问一下,回答:色彩艳丽的是雌性,毛色素雅的则是雄性!我们拿到如同动物世界大片的狂吃之隼,乃是一只胸腹无花点儿的雄鸟!啊,猛禽真是另类,一般鸟类大多是雄性高大艳丽,雌性淡雅矮小,猛禽却大相径庭,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此行本是来做自然科考辅导的,却从对鸟的、特别是对阿穆尔隼的观察中,探知了个中奥秘,真是万物有大美,格物方致知!

尽管我从一到内蒙,就开启了观鸟模式,但8月11日下午3点算是正式带大家野外观鸟,地点是在正镶白旗夏日湖湿地。短短一个多小时,我们在有如镶嵌于浑善达克的一颗明珠的草原湿地遇到了白鹭,苍鹭,赤麻鸭,蓑羽鹤,白琵鹭,红嘴鸥,灰头麦鸡,白骨顶,普通鸬鹚,黑鹳,喜鹊,麻雀,穗即鸟  等十余种鸟。尤其是穗即鸟,多见于草场与公路交界的到处都是的围栏上,就连我们曾住过一宿的蒙古包营地也有发现,可谓相当多见的一种草原鸣禽,我也圆满拍到并放到微信群中展示,与夏令营的所有营员共享,毕竟孟子有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作者系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副馆长)  



相关文章
郭 耕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专家简介
郭耕,1961年出生于北京。现为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经开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普时报“笔耕自然”专栏作者。作为科普作家,自1994年著有《世界猿猴一览》以来,几十年笔耕不缀,撰写科普图书二十多部,创意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科教设施三十余个,多年来作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教授全国巡讲奉献十大科普讲座。耕耘科普,获奖频频,仅2018年获北京市政府颁发“首都环保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获北京榜样提名人物、2020年,继1999年再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21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22年所著《动物与人》获首都30部科普好书推荐书目。2023年3月有《鸟人话鸟》一书出版。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