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2001年拍摄的活生生白鱀豚“琪琪”。 |
□ 郭 耕
前不久,读到一篇名为“我是见过白鱀豚,但如今已无人再有这样幸运”的文章,作者叫少侠小黄鸡,一看就是网名。其实,我用真名实姓告诉大家,我是见过活生生“淇淇”的(那只唯一在人类饲养下生活长达22年的白鱀豚的名字),岂料,如今灭绝了,啥叫灭绝?就是这个物种的最后一个成员都死去了,这也算是我个人见过的唯一一个灭绝物种。正因为这个经历,我在全国各地作自然保护巡讲,其中一课叫《灭绝之殇》,就是结合自身感触,把灭绝和濒危的故事徐徐道来。
那是2001年的7月,我们“寻找地球故事”讲师团在武汉巡讲,那天从武汉动物园考察出来,徐大鹏老师(新冠疫情之初夫妻双亡)带我们赶往位于武昌的白鱀豚馆,我们的老朋友、豚类研究专家张先锋博士,带我们探望了慕名已久的“淇淇”—— 世界上唯一一只人工饲养的白鱀豚,说起“淇淇”的故事,可谓一言难尽,望着已20多岁的、仍孑然一身的“淇淇”,在静得瘮人的水池中百无聊赖地兜圈子,涟涟水波,在我心中激出一阵莫名的凄楚!这最后的活化石,本该属于大自然的长江特有鲸类,已经在地球上进化了2000多万年,如今,却不足20只,是又一种势必会灭绝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的野生生灵,被国际保护人士称为“活着的死物种”,面对“淇淇”,望其项背,真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哀,毕竟看一眼少一眼呀。
上述文字见于我当年写的武汉日记。当年长江还未禁渔,愈演愈烈的大开发大污染大破坏,导致我们家园的生态日趋恶化,环境质量江河日下,白鱀豚成了生态衰败悲剧的牺牲品。
从少侠小黄鸡的叙述得知“淇淇”身世的由来,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鱼县渔民胡家法等4人,在靠近洞庭湖的城陵矶江段偶遇白鱀豚。在确认自己看到的长嘴生物正是专家们平日重点宣传的保护对象后,4人立刻驾驶渔船展开围捕,当时他们共捕获两头,并立即向当地水产收购站报告。其中较大的雌豚由于身体虚弱,不久便死去了;而较小的雄性幼豚,则被闻讯赶来的水生所专家救治后,由伍献文院士起名为“淇淇”,饲养在了研究所里。
四位渔民并不知道他们制造了一个轰动世界的新闻,更不知道淇淇的捕获地城陵矶,正是66年前美国博物学家霍伊采集到全世界第一件白鱀豚模式标本的产地(就像北京南海子是麋鹿这一物种的模式种产地,1865年被科学发现于此)。可惜,不到30年,人类大开发的节奏,促使这个长江明星物种走到了尽头。2006年,为时六周的长江淡水豚类国际联合考察,竟未发现一头白鱀豚,随后研究者无奈地宣布,白鱀豚野外功能性灭绝。之所以未称“灭绝”是因为确认一个物种的灭绝,是由IUCN即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权威性的“红皮书”宣布的,五十年再没有发现,才能正式宣布列入灭绝名单(E)。
(下转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