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人胡同,中国科学院在这里诞生

□ 嵇立平

来源:科普时报 2024-04-02

胡同京味儿

北京东城区中国美术馆附近,有一条胡同隶属景山街道,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大佛寺东街,全长527米——这条胡同叫育群胡同,史称马大人胡同。这条胡同最为辉煌的历史是:胡同10号院(今为育群胡同17号院)是中国科学院最早的院址。

马大人胡同,明代时属于仁寿坊,明代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其为“马定大人胡同”,因当时这里居住过一个叫马定的官员而得名。清朝乾隆年间改称“马家胡同”,清宣统时又改为“马大人胡同”,到民国后仍沿称此名。著名作家林语堂所著《京华烟云》中,多处提及这条胡同,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早晨,北京东城马大人胡同西口儿,横停着好些骡子车。”

马大人胡同在晚清、民国时居住过很多名人,比如著名历史学家钱穆、社会学学者张东荪、翻译家陈懋鼎等。胡同里有一座昔日的王公旧邸景大人府,曾先后成为北平财政商业专门学校、崇慈女中校园,百年间培养数位人才——大概因此,在1965年整顿地名时胡同改称为育群胡同。不过,许多老北京人还是习惯叫它马大人胡同。

为何中国科学院院址最初会设在马大人胡同呢?这还得从中国科学院的成立说起,早在1949年春天,全国解放胜利在望时,中国科学院的建设就已在筹划中。1949年7月13日,全国科学界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议经过多次讨论,提出:“设立国家科学院,由其统筹并领导全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事业。”同年9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初稿)》印发,其中第43条提出“设立科学院为国家最高的科学机关”。10月19日,郭沫若被任命为科学院院长,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等为科学院副院长。10月25日,科学院被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

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开始没有办公地址,初期几次办公会议都是在院领导临时下榻的北京饭店举行。寄居在饭店不是长远之计,这种困境亟待解决。于是,中国科学院负责人找到时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主任委员的吴玉章,跟他商量暂时“借贵方一块宝地”来办公。“科代会”当时的办公地点就在马大人胡同10号院。据有关档案和《北京天后宫考术》记载,马大人胡同10号院在清代时是“天后宫”(即妈祖庙)的一部分,院落较深,比较宽敞。经商议,吴玉章同意将这个地点借给中国科学院作为临时驻地,随后中国科学院入驻10号院。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马大人胡同10号院正式宣布成立,开始对外办公。11月2日,中国科学院正副院长联名发出通函,函称:“中国科学院于十一月一日暂在东四马大人胡同十号开始办公,电话四·一二○七。”从此,11月1日成为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的院庆日,马大人胡同10号院也因此成为这段重要历史的“见证”和孕育新中国科学梦的摇篮,中国的科技事业由此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中国科学院在马大人胡同10号院办公将近一个月,聚集了竺可桢、恽子强、丁瓒、汪志华、黄宗甄等一大批中国科学界的精英,他们紧张而有条不紊地工作,函电交驰,灯光达旦,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科技事业开基立业,给这个古老的院落带来勃勃生机。

此后一些年,中国科学院又先后迁入王府大街9号、文津街3号、西郊友谊宾馆北馆,直至搬入三里河路52号庄严肃穆的机关大楼。

尽管中国科学院在马大人胡同10号院办公的时间十分短暂,10号院如今也已改为育群胡同17号院,成为分割成若干院落的居民大杂院,古韵不再。但这个外观上看似并无特别之处的院落,曾经是承载中科院最初梦想的地方,随着中国科学院的发展而载入史册,一些科学界的同仁常常来这里进行“寻根之旅”。2020年9月,该院被遴选为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文章
嵇立平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专家简介
嵇立平,1951年出生于北京。曾任《科技潮》、《人才》杂志社总编辑。现任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多部散文集、报告文学集,及电视剧剧本,其中科普散文集《垃圾的故事》(与人合著)曾获新闻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本好书的荣誉,获得过国家及北京市科技好新闻奖、及多项文学作品奖、课题论文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