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 为何成为我国独特的风景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9-07

 视觉中国供图 

“金风送爽”就是“秋风送爽”,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五行”中,秋属金,因此“金风”就是“秋风”。但是,“金风送爽”在我国成语词典中一般少有收录,只是网上颇为流行,其根据多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有“金风送爽,凉露惊秋”。

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因此国人多喜气温适中的春秋季。但春季中南方多雨,北方有风沙天气,因此国人尤喜秋季,尤喜“金风送爽”的新秋,正如陆游所说,“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从气象学分析,我国独特的“金风送爽”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我国有个炎热的夏天,有夏热才益显“金风送爽”的珍贵和享受。因为我国夏季虽然盛行从南方海洋来的夏季风气流,但是海风的凉爽只惠及海岸线内几十千米的地区,广大内陆仍然盛行大陆性气候的夏热。以北京代表北方,北京最热7月平均气温26.7℃,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平均气温24.0℃高出了2.7℃。但就这2.7℃,便使东北四平、沈阳般凉夏,变成了北京的夏热,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再以武汉代表江南,武汉7月平均气温29.0℃,比世界同纬度平均气温27.3℃高出了1.7℃。就这1.7℃,便使得本是洛阳、郑州等不算太热的夏天,变成了我国“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炎夏。

实际上,武汉所代表的是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东南半部近百万平方千米的广大地区。这里天上有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晴空烈日,气流下沉增温;地面上多水面,植被茂盛,水汽的蒸发使这里十分闷热。常常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好觉,过个夏天要掉好几斤肉,从而诞生了中国特有的名词“疰夏”。遍查世界气象资料,夏季里这种大范围的闷热地区世界上没有第二个。

"金风送爽”,实际上不仅是降温送凉,而且还降湿送爽。因为夏季中我们之所以感到闷热,不仅是由于大气湿度高,例如北京的平均相对湿度从初夏的50-60%,猛升到盛夏的80%,而且主要是因为大量汗水蒸发,使人体皮肤表面形成薄薄一层更湿热的空气层,这就严重阻碍了皮肤上汗水的继续蒸发,因而即使汗流浃背,仍热不可耐。夏季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便是蒸发汗水以大量散热,因此一旦凉风把这层湿热空气层吹散,人体又得以大量蒸发汗水降温,自然就体会到“清风徐来,炎暑顿消”了。

第二是我国“头顶”上有个大“冷库”。即我国北方有个东(部)西伯利亚地区,这里是北半球冬半年中最寒冷的地方。以北纬40度的北京和63度的俄罗斯奥伊米亚康对比为例。例如8月中下旬,北京还是夏末暑湿季节,而奥伊米亚康已经已经进入冬季,平均气温降至10℃以下,清晨最低气温平均零下5℃。气温低则气压高,形成地面高气压,在高空西北气流引导下冷气团就会向南方扩散,虽一路因热地面而变性增温,仍可给北京带来20℃左右的凉风。江南也是如此,只是时间要晚大概半个月,这时奥伊米亚康地区清晨最低气温已在零下10-20℃之间,天寒地冻。地球上还有哪个经度地区,夏末有如此巨大的南北温差,形成如此强烈的金风?

第三是我国南下的冷空气,虽然源地多在北方东西伯利亚或其附近地区,但具体路径一般都会或长或短地经过新疆、内蒙、甘肃、宁夏和蒙古国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因此才能既降温送凉的同时又降湿送爽。请问,世界上哪里还有其他地方能同时满足以上这三个条件呢?

但是,实际情况常常是复杂的。每年夏末秋初不一定都有典型的“蓝天白云,金风送爽”天气开场。但是一定有个短时期“过渡”。以北京地区8月中下旬为例,此时当地可以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 ,但实际北方冷空气前锋已经南下,甚至到达江淮发生降水,因此北方人们头顶上的大气层,已经不再是盛夏时北上的南方副热带高压暖湿气流,夜间地面辐射冷却较强,因此尽管中午仍可热到30℃上下,但早晚已比较凉快,这就是气象台天气预报中常说的初秋“气温日较差增大”的原因。

但是,有趣的是,不仅金风可以送爽,甚至夏季冷空气也可送爽。例如,我1994年8月22日在媒体上发表的《今年北京过了一个建国以来最热的夏天》文中,有这么一段,“7月28日冷空气到达,大热结束。但7月28-31日这4天的平均气温反比前10天高温期间还高出0.4℃,最高、最低气温也都有上升,只是因为平均相对湿度从79%猛降到了62%,才因而使人们反而感觉变得凉爽,好似换了一个季节”。也就是说,冷空气因为经过西北干旱地区时,有时升温变性特别强烈,从温度上说已变得不再是冷空气了。当然这也可理解为例外早到的“金风”,但是盛夏有较强冷空气的年份很少。

不过,可爱的“金风送爽”终将过去。实际上,“金风”正是冬季严寒冷空气的最前哨,然后又是第二年的夏热冬冷。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在“寒寒热热度春秋”中诞生了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有个世界同纬度上炎热的夏天。夏天的苦热,令古诗人汗流得如“泼”,如“雨”,如“泉”,如“滂沱”;热得韩愈、杨万里认为他们是生活在蒸笼之中;热得王维想要跳出大气层,到宇宙真空中去凉快凉快......大热激发灵感,千百年来古人们留下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级别最高的咏热诗词。这种大热后来一场“金风送爽”,这会是什么感觉?下面我们举出两首古诗为例。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是南宋抗金志士,南归前是抗金义军,归南宋后受朝中投降派压迫,甚至长期闲居江西,无法抗金。但是,当他终于“识尽愁滋味”时,他却欲说(愁)还休,最后也没说出来,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更大的迫害。最后终于说出来了,却是与抗金“八竿子打不着”的“天凉好个秋”。

其实,他还是曲折地把“愁”说出来了,因为词人吴文英说过,“秋加上离人的心就是愁”。但他为什么不用其他曲折方式来表达愁,这与诗人生活的地理气候有关。因为江西夏季苦热,是南方高空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中心地区,一旦金风送爽,就会使诗人们“快活得令人无以复加”——天凉好个秋。

杜牧的《早秋》写道,“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大意是,疏雨把天地洗过,新秋景色惊新。大热如酷吏之去,清风如故人之来。请大家不要小看杜牧把带来“金风送爽”的清风轻比故人。因为古代人们多认为,人生的“四大喜事”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还仅列“久旱逢甘霖”即在解决吃饭、生存大事之后,可见其意义和重要性。

(作者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文章
林之光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专家简介
林之光,到中央气象局(今中国气象局)从事科研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1-1994任《中国气象报》总编辑。1995年起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有科研专著多部,中英文论文70余篇。1992年开始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