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从自闭少女到天才作家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4-09

图片由作者提供

1943年3月26日,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旅行家三毛(本名陈平)出生于重庆市,她一生浪迹天涯,其著作《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等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海峡两岸。作家白先勇评价说:“三毛创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瑰丽的浪漫世界,里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不可思议的异国情调,非洲沙漠的驰骋,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经验造就了海峡两岸的青春偶像 。”而作家贾平凹称“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三毛,年轻、坚强而又孤独,她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做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

回顾三毛的成长历程,她曾经绝望又孤独,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休学在家长达7年,最终走出阴霾、成为名满天下的作家,摧毁她和拯救她的都是老师。

三毛从小与众不同,喜欢捡破烂,喜欢去坟地玩耍。从今天的心理学研究来看,三毛属于内心高敏感者,这类人的特点是谨慎专注、善于自我探索、善于写作、富有同理心,同时容易自我否定、容易受到刺激,受到伤害之后逃避生活、孤僻固执。如果是稍微懂得心理学、教育学的老师和家长,能给这种孩子以更多的呵护,不会强行干扰其正常的成长。

不幸的是,在三毛成长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教育界大多数的老师是严厉而刻板、学习气氛也是压抑而沉重的,甚至体罚盛行。三毛小时候常常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老师狠狠地打手心。她的奇思异想也得不到理解,她曾经写过一篇作文叫《我的理想》,表示自己长大了要做一个捡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思想开明、包容的成人应该能看出行文中的天真和不凡,但是三毛的老师却不能容忍这样“不正确的理想”,故意让她在全班面前朗读,引来哄堂大笑,还冷言冷语嘲笑她说:“要捡破烂,现在就可以滚,根本不需要在学堂里读书。”在这种高压下,三毛修改了自己的作文,改成了理想是做一名医生。老师为自己的胜利洋洋得意,三毛却受到了巨大的羞辱。

昏天黑地做题刷题、小学升学考试之后,中学的境遇并没有改善。初二发生了一件更严重的事情,导致三毛出现了社会性的退缩。三毛为了数学考试过关,一道一道题死背下来。经过一番死记硬背,一向考试不及格的三毛在数学小测验中接连获得满分。数学老师不相信三毛是凭自己的努力,也不经过调查,就主观判定三毛作弊,并且故意用高年级的数学卷子让三毛单独测试,三毛当然是完全不会做。数学老师自认为要给三毛一个深刻的教训,就用毛笔饱蘸墨汁,在三毛的两只眼睛周围涂了两个大零蛋,还说:“你喜欢吃鸭蛋,就给你两个大鸭蛋。”要求三毛在全班面前展示,顶着两个大鸭蛋围着学校走廊走一圈,这件事情对三毛造成了巨大的刺激,她在后来的回忆里写道:“我僵尸般地走了出去,走廊上的同学先是惊叫,而后指着我大笑特笑。我,在那一刹那间,成了名人。我回到教室,一位好心的同学拖了我去洗脸,我冲脸时一句话都没有说,一滴泪都没有掉。”三毛这种麻木正是受到巨大情绪冲击的表现。长久以来的高压学习、所有的不信任、羞辱性的教育早就让三毛不堪重负,这次示众成为击垮她的最后一棍。

三毛从此不能上学,并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症状,她在《雨季不再来》中写过那种迷狂:“不由自主地在田野里狂奔,四周一片黑暗,什么都没有,空无所有,我空无所有了,我张开手臂下向天空乱抓,我向前奔着,四周一片黑暗,我要找寻,我找寻一样也不会失落的东西。”这段话非常真实地写出了一个深受伤害的孩子的那种恐慌和自虐。那天晚上是一个农人在田野的小沟里发现了她,把她送回了家,后来父母送三毛去医院治疗。

帮助三毛最终恢复社会功能的首先是她的父亲,没有强迫她再去上学,而是尽可能多地给她买书,让她在阅读中得到慰藉。另外一个转折性的人是画家顾福生。瘦小腼腆而又自闭的三毛跟随顾福生画画。顾老师很敏锐地发现三毛的天分并不在绘画上,而是在写作上。他将朋友白先勇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介绍给三毛,鼓励她写作并推荐给白先勇。处女作的发表是三毛一生文学梦的开端,并重塑了她的自尊和自信。经过长达七年的自闭,三毛20岁时终于重新走向社会,在文学的世界里修复成长的创伤,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对世界的意义。

三毛17岁到22岁之间的那些文稿后来结集成了《雨季不再来》,诉说了成长中的困惑、思想上的迷茫,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在心理极度不健康、自闭的世界里的孩子的挣扎。她写道:“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着,拼命探求,而得不到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三毛在经历漫长的精神挫折之后,因为有始终耐心等待她成长的父母,并遇到宽容的老师、欣赏她的编辑,能够一展才华。遗憾的是,三毛最终没能战胜精神困境,在青少年时期多次尝试自杀获救之后,于48岁自杀身亡。只留下她的文字让后人唏嘘:“我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作者为教育硕士、金牌阅读推广人) 




相关文章
李峥嵘
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
专家简介
李峥嵘,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永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晚报阅读周刊和成长周刊高级编辑、京报集团视频栏目《都来读》主讲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2018年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曾两次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2018年度新浪育儿盛典最佳养育图书作者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