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参观杨振宁捐赠的资料。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日前,中国物理学会联合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一起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举办了隆重的百岁生日宴。杨振宁先生不仅在物理学、数学、科学技术史方面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在文学、艺术、教育、考古等其他人文社科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为什么杨振宁先生能具有如此巨大的创造力?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剖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朱邦芬教授发表署名文章,推荐杨振宁先生的渗透式学习方式。
对终身学习大有裨益
2004年,杨振宁先生在给清华大学物理系一年级本科生上普通物理课程的时候,也多次鼓励学生使用渗透性的学习方式。这是和传统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相辅相成的另外一种学习方式。
通常在学校里是分科教学,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往前推进,讲究的是扎扎实实、学深学透。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很多人并不是一个阶段学会了再进入下一个阶段,总是会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渗透式学习方式就可以派上用场了。遇到不懂的问题,自己查文献资料,或者和人讨论,反复经历从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到初步理解,而知识从点到线再到面,从触类旁通到融会贯通,最终豁然开朗,甚至全面掌握一门并没有在课堂上学过的学科知识。
朱教授认为,杨振宁先生提倡的这种学习方式会影响一个人终身的学习。未来离开学校之后,每个人都需要展开独立的工作,学习知识的渠道并不是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而是不断钻研、不断跳跃的。为了培养研究型人才,1998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成立基础科学班,就设立了一门研究型的课程,从大三开始,让学生选择一位研究导师,参加导师的研究组活动,持续三个学期,中间可以换老师。这门课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早出成果,而是让他们掌握渗透式的学习方法、体验研究的乐趣。
渗透式学习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也是大有裨益。我们既需要在学校里进行按部就班式的系统化学习,也需要掌握渗透式的学习方式。钻研一门课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把触角伸向临近的知识领域,甚至看起来不相关的领域,这样在你遇到不懂的地方时,可能会触类旁通,得到意想不到的发现。
如何鼓励孩子运用渗透式学习
第一就是通才式的培养。鼓励孩子大量阅读,各种方面的领域都要有所涉猎,有些看起来似乎跟学业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也不妨读一读,暂时读不懂都没有关系。正是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这也许不像反复做题那么高效掌握一个公式,但会在其他的地方打通你的思维。
曾经和杨振宁同为西南联大同学的翻译泰斗许渊冲,在他的回忆中感慨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好处。许渊冲就读的是外文系,老师吴宓就主张外文系学生不应以掌握西方语言文字为满足,还要对中国文学也要有相当的修养和研究,外文系之所以培养了很多杰出人才,和这种教育思想有关系。
第二是利用互联网学习同一门课的不同学法。比如说杨振宁先生讲过牛顿力学课,其他老师有不同的讲法,有的可能会侧重于微积分的角度,有的尽量少用高深的数学知识。通过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我们能通过网络找到全国甚至全世界最优秀老师的讲课,这在传统课堂中是很难实现的。
系统化的学习是针对一个知识点集中学习,反复练习,不断强化,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常常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进入一门全新的领域。
第三是既要做专才也要做通才。《成长的边界》说,在追求创新的路上,日趋严重的专业化造成的结果是永不交集的平行沟渠,每个人都在埋头挖自己的沟,越挖越深,但是鲜有挖沟者站上来看看旁边的沟,即使能解决自己问题的人就在旁边。这是专业化时代的优势和问题所在,因此在求学阶段,既要追求专业化,也要反专业化。专才和通才并不矛盾。尤其是在一个追求终身学习的时代,想要寻找人生方向,或者需求渴望改变的人,都需要有广泛的学习、多样化的经验和跨学科的思考,这样能带来发展的优势。
(作者为教育硕士,金牌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