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推出第4版。与8年前的第3版相比,增补“新常态”“弯道超车”“刷屏”等近千条新词语。由此,我们来谈一谈孩子们的语言规范问题。
网络用语为什么会流行
现在的孩子们喜欢使用网络语,作文也写得像密码本,让家长老师一头雾水。那么,为什么网络语言会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流行?
其实每一代人、每一个圈子都有自己的特定语言。比如王朔小说《顽主》里的社会青年说话就跟校园用语大不同。网络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特定的网络交往圈子里使用的语言。网络加快了新词语的流行,21世纪初流行过“火星文”,后来又有过表情符号语言。
网络语言的出现有多种情况,有一些是数字谐音,有一些是汉语拼音缩写或者英文缩写,还有一些是同音错别字,有时候故意模仿口音,热门影视剧、短视频、娱乐新闻用到的词语也可能成为流行语。
青少年不可避免接触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新鲜感、随意性让孩子们感到好奇,出于从众心理,同龄人、同好者认为使用网络用语,沟通起来也很方便、有趣;还有潜在的叛逆心理,故意把长辈屏蔽在自己的语言体系之外。
热衷网络语言会带来什么问题
当青少年热衷网络语言,就会带来语言简单粗暴、词汇贫乏的问题。正如一个流行的桃园三结义视频,面对刘备,关羽说:“正所谓择木之禽,得栖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关某平生之愿足矣。从今往后,凭驱使,绝无二心。”张飞听完只会“俺也一样”。如今,一些青少年只会用“绝绝子”“永远的神”,恰似张飞的口拙词乏。
传统文化的失落和深度阅读的缺乏,使得网络语言表达方式严重同质化、简单化、趣味化而缺乏美感。而更严重的,网络语言中有一些比较粗俗的成分,甚至包含一些不文明用语。这种简化是网络快节奏和社群归属感的需要,但是往往缺少深度的思考,只是对流行语言的鹦鹉学舌。如果离开了特有的平台、特定的圈子,就会让人觉得牛头不对马嘴。
引导孩子从网络走向经典
要完全禁止孩子使用网络语言吗?不能简单一禁了之。
词汇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都是前人创造出来,通过长时间的使用固定下来的。当然,语言也需要不断自我更新。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国家就会修订词典,最新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收入了一些网络语言,如刷脸、秒杀、脑洞等。这些语言的收入标准是进入了广大民众的语言生活、在社会上有较高的使用度,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并能丰富表达,开阔思维。
但是,由于大量的网络语言非常随意,只是在小范围、短时期使用,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分场合、分程度、有选择地使用网络语言。
一是“禁止用”。在考试中或其他正式场合,都应该严格按照规范的写法和标准的含义使用措辞。不规范的文字都是错别字,书面考试要扣分,正式场合会尴尬。所有不文明用语,也要一律禁止。
二是“选择用”。因为不可能完全断网,不可能把孩子放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家长也要了解一些网络语言,作为亲子日常沟通的润滑剂,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理解。
三是“引导用”。网络语言的流行既带来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语言,同时也加速了传统文化的失落。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阅读经典文化、游历名山大川增长见识,让孩子认识、感受比网络用语更美的词语、诗句。和孩子一起去体会诗人舒婷所说的:“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
绝大多数的网络语言流行时间很短、更新速度很快、生命力很弱,昙花一现而已。面对网络语言的层出不穷,语言的规范好似“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家长也不必多担心,只要耐心引导,“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作者系亲子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