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奥本海默》官方剧照。(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
编者按 由诺兰执导的传记电影《奥本海默》聚焦“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一生,讲述了由他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奥本海默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成就卓著的同时也蒙受了不白之冤。他的成长过程中遭遇过哪些挫折,又是如何克服的?作为人类大科学工程起点的曼哈顿计划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本报特邀请相关领域的科普专家予以解读。
============================================================
电影《奥本海默》的主人翁罗伯特·奥本海默被誉为“原子弹之父”。就是这样一个大科学家,却曾在求学阶段多次遭遇精神危机。他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呢?
在旷野疗愈心灵创伤
1904年,奥本海默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的德国移民家庭,父母鼓励孩子培养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5岁时,他收到了爷爷送的一套建筑百科全书和一套精美的岩石收藏品,这让他爱上了矿石收藏。12岁时,他还用家里的打字机跟当时很多知名的地理学家通信,探讨他在中央公园里学到的有关岩石形成的问题。父亲还曾送给他一架专业的望远镜和一艘帆船。他喜欢在暴风雨中乘风破浪。除了科学,他还喜欢文学,高中时就能阅读希腊文和拉丁文著作。
奥本海默虽然成绩优异,但却因个性独特而被一些同学排斥。14岁那年,他在参加夏令营时遭遇了校园霸凌,被同学扔进油漆桶,还在冰冷的小屋里被关了一整夜。这些他都默默地忍受下来。
在进入大学之前,奥本海默一度染上了致命的痢疾和严重的大肠炎。为了让他的身体更强壮,父亲要他跟着英语老师史密斯去旅行。史密斯带着他和另外的年轻人来到了新墨西哥州的一个牧场。在崎岖的山间,他们骑马探险野营,身体、意志力和自信心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这里,他跟老师倾吐了心声,包括被霸凌的事情。老师认为他的大肠炎可能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犹太人,奥本海默一听到别人说犹太人的坏话,大肠炎就会发作。
有一次,他们探险来到了洛斯阿拉莫斯,这里有一所牧场学校。学校里只有25个男学生,大部分都是有钱的底特律汽车制造商的儿子,被送来磨炼意志。学生整年都穿着短袖,睡在阳台,每人负责照看一匹马,经常到山里背包旅行。奥本海默非常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后来他经常回到这个荒凉的地方来疗愈自己的心理问题。
1942年,美国决定实施曼哈顿计划制造原子弹,奥本海默提议在洛斯阿拉莫斯这个地方设立新的实验室。他以极大的热忱说服无数物理学家,来到这个沙漠边缘的秘密实验室工作。
幸运遇到好老师
1925年,奥本海默作为优等生从哈佛提前毕业,并申请到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攻读物理。在这里,他对学业产生了迷茫,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他经常盯着空白的黑板自言自语,有时躺在地板上滚来滚去,甚至曾一头栽倒在实验室地板上……
奥本海默跟老师布莱克特也发生了一些矛盾。1925年秋天,他把一个下了毒的苹果放到布莱克特的桌子上。万幸的是,老师没吃那个苹果。奥本海默因此被留校察看,并被送去进行心理治疗。4个月里他换了3个心理医生,因为他认为自己比精神病专家更专业。
好在,旅行和阅读挽救了奥本海默。1926年,他跟朋友们去了科西嘉度假,沿着岛屿骑车,夜晚住在小村庄里或者露营。他还经常阅读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十几年后还能够背诵其中的章节。阅读让他感到不再孤独,也让他反省自己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他克服了消沉和沮丧,准备在理论物理领域大展宏图。
1926年夏天,奥本海默来到德国的哥廷根大学,跟随物理学研究所的主任玻恩学习。玻恩在1924年创造了“量子力学”这个词,后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玻恩是一个热情而有耐心的科学家,对奥本海默这种秉性柔弱的学生来讲,是一个理想的导师。在他的指导下,奥本海默不断发表论文,并于1927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博士答辩。一年前困扰他的心理疾病,已经被学术成就和自信心所打败。
奥本海默是制造原子弹的功臣,也是最早提出对核武器进行国际管控的发起人之一。战后,包括奥本海默在内的很多科学家都倡议控制核武器扩散。他曾多次在演讲中表达对研究核武器的反思,并提出期待:“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感情。”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