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 爱满人间
来源:科普时报 2023-09-29

在我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值此佳节,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来分享深厚的情感,了解悠久的民族文化。


了解悠久的民族文化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期对天象的崇拜,并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农历的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获之际,当时的农业全靠风调雨顺来保证收获。因此,缺乏自然知识的人们常常把农业收成与神联系在一起,一旦获得丰收,就会感谢神祇的护佑,并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这个时节,正逢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节。于是,渐渐地,拜月就被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褪去,节庆的民俗延续,并在唐代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中秋也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充满了浪漫气质。

每逢中秋,人们总喜欢一边吃月饼、赏月,一边给孩子们讲述民俗民风。我国幅员辽阔,除了赏月吃月饼是中秋节的“标配”之外,各地还演变出了不同的民俗。例如,在浙江,观潮是中秋的一大盛事;在福建,有博饼的游戏;在江苏,要吃桂花鸭;北方供奉的“兔儿爷”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此,中秋节,除了让孩子们参与本地的庆祝活动外,还可以让他们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庆祝中秋的不同方式。


了解独特的中秋诗歌文化


古代因为交通不便,离家求学、工作,一去三五载,与亲朋好友一旦别离就难以相见,唯有头上的一轮明月与人万里长相随,成了游子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寄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各一方的人看到同一轮明月,能感觉到心理上的亲近,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

圆月也被赋予了团聚的含义,并成为古诗词文化中最重要的意象,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情感。中国的诗词歌赋里,有很多与月亮有关的内容。中秋佳节,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比赛背诵诗歌,尝试写写今天的中秋诗句。也可以在团聚之际,跟孩子们讲一讲家族奋斗的历史,用各种方式问候不能见面的亲人和朋友。


了解科学的发展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古人虽然没有今天这样的科学知识,但是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就记录了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是反射太阳的光,而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出现亏缺。对不同形状的月亮,古人也有很多对应的名字,比如说新月、满月,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的周期大概需要29.5天。

古代因为缺少先进的观测手段,对天象的认识还是比较粗浅的。但现代的家长可以跟孩子们赏月时讨论:为什么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为什么月亮会规律性地变化?当然,家长们也可以带孩子去天文博物馆、观星站、天文台参观。

现在,科学迎来了大发展,九天揽月不再是梦想,我们可以向月球发射探测器,可以登上月球。从仰望星空到遨游太空,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跟孩子在赏月时,可以与古人对话,与宇宙对话,与科学对话。因此,中秋不仅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普及日子,也是富有教育意义的科普日子。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勉励孩子追寻梦想,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

广寒宫阙人间世,今攀明月必可得!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



相关文章
李峥嵘
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
专家简介
李峥嵘,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永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晚报阅读周刊和成长周刊高级编辑、京报集团视频栏目《都来读》主讲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2018年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曾两次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2018年度新浪育儿盛典最佳养育图书作者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