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逛逛公园 提升亲子幸福感
□ 李峥嵘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词“20分钟公园效应”。这是由《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思是说一天只需要花20分钟去公园逛逛,就能大幅降低压力、让心情舒畅。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何善用20分钟公园效应呢?
促进亲子对话
当下,孩子学习任务很重,时间非常有限,父母跟孩子很难有轻松愉悦交流的时间和心态。善用“20分钟公园效应”就是一次很好的平等交流机会,父母子女可以一边散步一边观察自然,敞开心扉、友好讨论。目之所及、兴之所至,讨论“有什么感受”“是怎么想的”——类似这种启发式的提问是和孩子沟通的最好方法之一。
在被誉为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的《孩子:挑战》一书中,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指出,大多数家长虽然是在和孩子说话,态度也挺好,可孩子听到的仍然是说教。
因此,家长要学习的是“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对”孩子说话是在告诉他,我们要他怎样,是在让他顺从,是家长在思考;而“和”孩子说话是家长和他一起思考,一起找寻解决问题或改善情况的方法。
例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影响。钱父非常注重在自然环境中培养孩子,每年春秋都会带少年钱学森到香山公园、西山等地去郊游,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交流有趣的自然现象。有一年秋天,在香山欣赏红叶时,钱学森看到一只翱翔的雄鹰,父亲就不失时机地给他讲了庄子的《逍遥游》,引导他建立鲲鹏之志。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自然而有效地促进亲子关系。
促进大脑发育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十万年,而大规模的城市化只不过是短短的200年。在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的绝大部分时间是由自然主导的,一代代智人适应了自然的多样性,因此我们的基因天然地渴望自然。
在一项对比研究中发现,生活在绿色覆盖率更高的社区里的孩子,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更健康,也能更好地应对压力、管理人际冲突,甚至总体认知测验成绩也更优异。
脑科学研究早就发现,人类需要大自然,身处自然环境中20分钟就可以显著降低人体中的皮质醇含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压力激素;鸟语花香也能够让大脑的理性控制中心——前额叶皮质得到放松和休息,更好地进行决策和自控等较高层次的思考。
在放松的情况下,也更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著名的书籍设计师朱赢椿,多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等大奖。他的工作室处在市中心,但充满了田园气息,花草树木生机盎然,虫儿们也蠢蠢欲动。他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创作了很多有趣的书。
例如,他的第一本有关自然的书籍《虫子书》,里面所有的“文字”都是虫子爬行的痕迹——整本书全是虫子的爬痕、啃痕,除了封面和基本信息之外,全书再找不到一个人类文字。朱赢椿说:“我的‘五感’渐渐打开,希望能够与更多邻居‘虫逢’。”
促进自我认知
人和自然的交流并不需要去人迹罕至的地方,就在我们身边,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公园,就可以承载着我们的情感、记忆。我们可以带着孩子跟周围的人很自然地攀谈,也可以什么都不说,安安静静享受片刻的闲暇时光。一花一世界,刹那即永恒。某个特殊的时刻,也许就能开启和自己内心深处的对话。
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在残疾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每天摇着轮椅去家附近的地坛公园。在这个安静的公园里,他思考生与死、理清自己纷乱的思想,走出了精神内耗,也窥见了自己的心魄。
在与地坛结缘15年后,史铁生写下了著名的哲理散文《我与地坛》。他深有感触地写道:“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我与地坛》的影响至今仍在,也启发着新一代人如何善用公园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哪怕每天只有20分钟。
(作者系教育科普作家、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