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学子:风物长宜放眼量
□ 李峥嵘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六月花香分外浓,又到一年毕业季。高考已结束,录取进行时。中学已翻篇,学习仍未止。今天,咱们来聊聊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我们一生的成长。
适度的紧张与焦虑
无论是参加高考还是填志愿,无论是面对考验还是重大选择,大部分人都会紧张和焦虑。有报道说,考试前各大医院心理门诊挂号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前往问诊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抑郁。事实上,在大考或重大事件面前,有些紧张和焦虑是正常的。适度紧张和焦虑能够提升激素分泌,提高兴奋度和专注度。但过度焦虑会使人心理失衡、表现失常。简言之,适度紧张有助激发潜力,过度紧张则影响身心健康。
心理学上有个词名为“颤针效应”,比喻一个人在面对重要的事情时,就像用一根线穿过针眼时那样小心。如果比较冷静、专注、适当紧张,线就可以顺利穿过去;但如果过度紧张,拿线的手会忍不住颤抖,而无法穿过针眼。
如何保持适度的紧张又不失常?最重要的就是重视过程、看淡结果。国外有一名优秀的速滑运动员叫詹森,他因压力过大,连续8次在赛场上失败。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是赛前紧张导致失败的现象,被称为“詹森现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有可能带来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决心,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加剧患得患失的心理,反而一败涂地。经过心理调适,詹森本人最后还是摆脱了赛场魔咒,最终成为奥运冠军。
高考前后,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什么都不做,不必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就是强化焦虑。例如有些家庭或者学校会在高考前举行一些仪式性的活动,很多妈妈甚至一些爸爸刻意穿旗袍表示“旗开得胜”,穿绿衣服表示“一路绿灯”,举着向日葵表示“一举夺魁”。原本家长是想表达祝福,但这些不寻常的举动传达了过度期待,反而会让孩子更紧张,导致“颤针效应”“詹森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家长表现得越平常越好。
心理的韧性与弹性
人的一生要面对很多考验,有些考试是通过式的,达到一定标准都可以通过;也有些是属于选拔式的,只有少数人通过,但对没有通过的大多数人来说,一时失利并不等于一生不顺。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可以看到人生是辽阔的旷野,而不是狭窄的赛道。虽然在某一次考试中没有达到目标,但在未来依然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因此,培养一个人的心理韧性和弹性是非常重要的。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受到了很多年轻观众的喜爱。该剧原作者李娟的文章曾两次被选入高考试卷,而她本人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李娟高中毕业后就和母亲在新疆阿勒泰当裁缝、在牧区开店卖东西,随着牧民辗转于各个牧场之间,但是她热爱文学,从未放弃写作。广阔的新疆土地滋养了她顽强的生命力,为她提供了鲜活的创作灵感。她说:“从生活写起,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李娟所创造的别样文学世界,也滋养了无数人干涸的心灵。同为新疆作家的刘亮程这样评价李娟:“我相信土地会像长出麦子和苞谷一样,长出自己的言说者。”我们也要相信我们的孩子,生命只要扎根于生活,抗风经霜、弯而不折,一定会结出属于自己的甜美果实。
前进的路注定是荆棘丛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胸开阔,生命有韧性,才能顺应世界变化,看见这世间的美好。
进取心与平常心的平衡
我们鼓励孩子努力奋斗,因为生命天然渴望活出价值和意义,就像河流要奔向大海、鸟儿要在天空翱翔。但有些孩子会逃避,包括在考场上每年都会有人弃考,看起来似乎是失去了进取之心,实际上是因为得失心太重、不敢面对失败。
今年高考人数首次突破了1300万人大关,其中,复读生就有413万。这些孩子有没有进取心?当然有。那么他们是不是会如愿以偿?不一定。有进取心、拼搏心是值得鼓励的,同时也要看淡得失,培养平常心。
如今考试的题型聚焦能力素养,多元化教育路径逐渐显现,成长的道路也有千万条。我们鼓励孩子们努力进取,但是同时不必把目标定得过于单一。从近期热门视频可以看到,不少短视频都表现出考生和家长的轻松心态。“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为人做事,视成败得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如云卷云舒般变幻。
进取心与平常心的平衡是不容易的。我们要勉励求学者,山高不阻其志,涧深不断其行,流年不改其意,风霜不染其情。与其抱怨黑暗,不如提灯前行。同时,也要看到考试分数只是一时,决定一个人一生能否走得长远,还要培养非智力因素,例如品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人生之路,注定不平坦,但我们可以做到心静如常、宠辱不惊,也祝福莘莘学子“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作者系教育科普作家、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