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茸茸的城市,毛茸茸的爱

□ 李峥嵘

来源:科普时报 2025-02-07

新春刚过,大街小巷依然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氛围。仔细看看,很多城市还装扮上了一层温暖漂亮的“绒毛”。博物馆中的毛绒文创,街头巷尾的毛线装点,还有那些作为新年礼物的毛绒玩具,让冬日变得温馨而柔软。

一些城市在冬天使用电脑特效或者实际装饰为城市穿上了毛衣,这些举措不仅为寒冷的冬天带来了温暖和乐趣,也通过创意和科技的结合,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新的维度。

在现代社会,毛茸茸的物品和装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家长也会送毛绒玩具给孩子,例如,舞龙舞狮玩偶、生肖毛绒玩具、戏曲人偶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毛绒玩具。为何我们对毛茸茸的物品如此倾心?从心理学角度探寻,其中奥秘令人动容。

依恋心理

正如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所说:“人类天生有与他人形成强烈情感联系的需求,尤其是在婴儿期和幼儿期。”

依恋理论揭示,毛茸茸的物件恰似温暖怀抱,那些具有婴儿特征的物品,如圆嘟嘟的脸蛋、水汪汪的眼睛,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安全感,激发依恋情感。这种依恋反应不仅确保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还能在成年后转化为对毛茸茸物品的喜爱,因为它们唤起了我们对温暖和安全感的渴望。心灵与毛绒物件相逢,便有了别样的情感寄托。

可爱反应

就像北岛在诗中写的:“玻璃晴朗,橘子辉煌,一颗星星刹住车,照亮了你我。”毛茸茸的物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平凡日子里闪耀着温暖的光,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柔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兰德·洛伦茨曾提到,人类对幼崽特征有着本能的偏爱。

可爱反应理论告诉我们,毛茸茸的物品,凭借其柔软质地、娇憨模样,令人心生愉悦。孩子看到毛绒玩具时,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带来快乐,这无疑是爱的礼物,是幸福的传递。

情感抚慰

美国心理治疗师弗吉尼亚·萨提亚指出,身体的接触是表达爱与关怀的重要方式。皮肤饥渴理论也强调,人类依赖皮肤接触来维系心理健康。毛绒物品恰似亲密爱人的轻抚,满足我们对触觉的渴望。当指尖触碰到那柔软的绒毛,大脑释放的催产素让身心沉浸在放松与愉悦之中,仿佛被爱紧紧相拥,于毛绒的轻抚中寻得心灵的慰藉。

送毛绒玩具是一种非言语的情感表达方式,人们通过礼物向孩子传递关爱。这是一种象征,代表着送礼者心里想着孩子,希望他们能感受到被重视、被呵护,满足孩子对归属感的心理需求。对于那些在心灵深处寻觅安全感的孩子和成年人,毛绒玩具是心灵的避风港。它的柔软如同母亲的怀抱,在父母无法陪伴的时刻,给予孩子温暖与安抚,成为情感的寄托,弥补内心安全感的空缺。犹如“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qú)劳”,毛绒玩具于此时便如那凯风,给人慰藉。

文化因素

文化和社会因素亦为毛茸茸的魅力添彩。新年期间,毛茸茸的装饰与物品,营造出阖家团圆的温馨氛围。它们在家庭与社交中传递,承载着社会期待,编织起情感的纽带,让我们在集体的温暖中找到归属感,实现心灵的共鸣。

在这毛茸茸的世界里,我们触摸到的不只是柔软的质地,更是爱与被爱的渴望,是心灵对温暖、安全和亲密关系的深情呼唤。每一件毛茸茸的物品,都是情感的载体,文化的传承,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温暖着你我的心,仿若熠熠星辰,照亮人间情暖。

(作者系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教育科普作家)



相关文章
李峥嵘
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
专家简介
李峥嵘,20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永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晚报阅读周刊和成长周刊高级编辑、京报集团视频栏目《都来读》主讲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2018年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解码自主学习力:智能时代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曾两次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2018年度新浪育儿盛典最佳养育图书作者奖。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