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居住的小区封闭了。6月18日下午,我冒雨来到因新冠疫情封闭后的小区大门处,在装满货架的包裹里找到朋友快递来的两纸盒箱水果蔬菜。回到家里,开箱取货,有的置于通风处,有的放入厨房,有的送进冰箱。豆角、黄瓜、西红柿、葡萄等十多个品种,各取一半转赠对门的邻居。忙完之后,来不及品尝这些新鲜果蔬,转身坐下来,包装盒里一张心形卡片吸引了我的注意,上面有手写的钢笔字和随手而画的简图:
“您好!我们是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所有果蔬,山西自种农场直发。选用更纯净的生态种植方式,安全,放心,健康,此处是一笔画出来的心形,代替了通常所用的句号或感叹号。这让我很感慨——伴随着网络发展,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体的网络语言形式——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形象生动的动画、图画、图片。
接下来,是这样一段文字:“我们有原生态蔬菜、水果、酱料、粮油、仿荤素食、小零食、干果、养生食品。此处使用了3个圆点——省略号的一半,形成了特定的书面语言——“点少意丰”。
再往下看,是这家供货单位的信息:单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
我又从头至尾看了一遍。能看得出来,这些有点稚嫩、充满活力的文字、图画、符号,是从一个学生的笔端流淌出来……
在印制广告无处不在、“键盘侠”随处可见的当下,这样的书写难得一见。我也就忽略了这枚心形卡片的广告功能,更看重那一笔一画传递的友好和真诚。应该给予鼓励、支持和回应。于是,我拨通了卡片上的电话。
果然是青年人的声音,很热情很有条理很简洁地回答了我的咨询:“我们随货奉上心形的‘公司名片’,都是手写自制的,含有“白纸黑字”以示对产品质量负责的意思,也是我们大学生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的真诚愿望的表达。在北京连续56天的宁静之后,新冠病毒卷土重来,6月13日北京又进入非常时期,还在丰台区启动了战时机制,有的农产品市场被关闭,有的小区实行封控管理。这次疫情反复的暴发地是海鲜市场,人们对肉类消费更是慎之又慎,我们更应该为市民的素食需求做好服务。您问我们这里的仿荤素食,有形状神似扬州狮子头的“素狮子头”,有味道如同梅菜扣肉的“梅菜香伴”,有肉串店里能“以假乱真”的“上上签”……”
这个抗击疫情话素食的通话,因对方要去接待顾客而告结束。
说来真巧,言犹未尽的素食话题在我这里又有了继续。就在我刚才欲放下手机之时,看到一个“未接电话”,是5年前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素食研讨会上相识的素食大厨马钟鸣。他有着40多年的司厨经历,就连打电话也像做菜做事那么讲究步骤:一是问候身在疫区的我;二是建议我加强疫情之下的素食研究;三是告知他从深圳来到杭州已月余,帮助一家食品企业开发以藏茶为原料的素食新品种,已有成果呈现。
按照他的建议,我全程观看了由中国起源地文化传播中心、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品牌传播专业委员会等单位6月21日联合举办的中国素食品牌文化云盛典在线直播。走进直播间的演讲者,都有鲜明的代表性:以举办素食生日宴、素食婚宴而闻名的北京素直餐厅;全素刘宫廷素食第四代传承人;北京大学素食文化协会;山东潍坊椿树素食主题餐厅……
联想武汉疫情暴发后人们拒食野生动物的强烈呼声,细思北京疫情暴发后人们不吃生鱼片、肉类要吃熟食的各方共识,我的那种“心中有,笔下无”的感觉,让帮助封控小区代取快递的志愿者给说出来了:“大疫当前,淡化了‘无肉不欢’;抗击疫情,强化了‘素食受宠’。”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兼民族药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