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两会议食厅”热议中国食品安全。让我不由得记起2018年两会时,获赠一位记者从代表驻地带回的食品科普图书《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主编的这本书这样回答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公元25年的东汉时期,制作豆腐时就已经使用盐卤作凝固剂,并一直流传至今。”
仍是那位记者,在今年两会的报道中写到制作豆腐的大豆:“大豆曾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由于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大豆单产仅是世界先进水平的2/3。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国内大豆消费的大头依赖进口。”
来自两会的大豆及其制品的信息,既有历史之问,又有现实思考。前者,让读者知道了食品添加剂古已有之;后者,在向社会发出呼吁:要注重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推动种业自立自强。
植物性食品,是以植物的种子、果实或组织部分为原料,直接或加工以后为人类提供能量或物质来源的食品。大豆是植物性食品。它能制作出豆腐、豆浆、豆豉、腐竹、素鸡等豆制品,还能加工出豆油。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特产地。大豆制品的杰作——豆腐,有着从古至今千篇一律的记载:全世界的豆腐源自中国,中国的豆腐源自安徽省自寿县八公山,八公山的豆腐源自汉代淮南王刘安。
在收入《祖先的智慧》这本书里的散文《八公山豆腐》,有这样的记述:“味美价廉、味高价低的传统豆腐业,遇到了强劲的商品飓风的猛烈冲击。豆腐到底太软嫩,不堪一击,许多作坊纷纷停产转业。”这本书的作者艾煊,写出他的忧虑和追问:“世间的事物,追本溯源,常常是令人骄傲、愉快、神往的。源远流长固然可喜,但拓展开来,又常常会变成令人难堪的局面。印刷术、火药、罗盘,源自华夏,但流到下游,流到欧洲,流竟远远甚过于源。”
在《八公山豆腐》结尾处,艾煊评论:“在这片土地上发芽、生根,移栽到另一块土地上才会繁茂开花结果,这并非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这也并非是无序无律。事在人为。”
“好种出好苗”“要想种子保险,自繁自留自选。”在这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上,2021年两会代表纷纷发出“事在人为”的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建议“把种子安全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蒋小松建议“提升我国种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完善现行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可以参照《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91年文本)相关规定,对植物新品种权追加到其派生品种(即模仿性、同质化品种)”。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教授刘昕带来了《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推动种业自立自强》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原副主任李云才带来了《关于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实行“揭榜式”技术攻关》的提案。
两会代表积极为我国植物性食品的种子建言献策,是在以实际行动落实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打好种业翻身仗”。
种业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基础,种子农业的“芯片”。我国种业从顶层设计到系统部署到种业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种业市场管理等,正全方位大力度的“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据悉,农业农村部已确定,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缩小玉米、大豆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见闻,让食品行业的同仁兴奋不已。“植物肉”豆腐、“绿色牛奶”豆浆等以国产优质食材为原料的植物性食品,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助力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兼民族药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