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作者提供
阅读《四川烹饪》杂志(2021年6期),知道有一本能窥视旧时川菜的老菜谱——《小菜歌》。虽然未能捧读这一烹饪古籍,可通过介绍和点评,让我知道了这《小菜歌》是为“大菜”而歌。这“大菜”,是一直名列“川鲁粤苏”四大菜系和后来“川鲁粤苏浙闽湘徽”八大菜系之首的川菜。这也让我忆起厨师朋友为《山东老菜谱》求而不得的满脸遗憾,我曾和他们一起呼吁:寻找老菜谱……
在创新奔涌的时代,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小菜歌》给厨师乃至烹饪行业提供了一个回望的窗口:将近40页的这本小册子,繁体字竖排,也有简化字、异体字。据《从〈小菜歌〉窥旧时川菜之点滴》作者林文郁和编辑田道华考证,这本古色古香的小册子,“可能是清末民初时期川西一带的版本”。
《小菜歌》还有一个名称——《千子图》。在它的编写之时,18世纪发明的照相机还没有大量普及,更是与现在“智能手机,照相随时”的“读图时代”不同,这本“千子图”是没有图的,内中的“子”确是随处可见:
“油盐柴炭米,姜醋酱辣子。”说的内容近乎百姓生活的“开门七件事”,虽然没提到茶,却强调了川菜最为惊艳的调料:辣子,即辣椒;酱辣子,即豆瓣酱。
“青菜与白菜,菠菜姜豆子。”说的是川菜原料。
“豆豉烹苦瓜,韭菜熬茄子。”说的是川菜配伍。
“莴笋厚皮菜,萝卜剥丝子。”说的是川菜刀工。以厚皮菜为例,原料肥厚粗糙,费油且不易入味,但经过精湛的刀工处理之后,煮熟,加入辣椒、大蒜,再用豆瓣炒制。这厚皮菜也称“牛皮菜”,既是一道下饭的好菜,又有解毒止血的食疗作用。
“拿甚炒腊肉,蒜苗蒜薹子。”这是制作川菜名菜的经验之谈:蒜苗宜炒回锅肉;蒜薹宜炒肉丝。蒜苗、蒜薹,这两种“俏头”,都适合用来炒腊肉。
“切葱炒魔芋,剥蒜炒菌子。”说的是川菜调味的讲究:炒魔芋要放葱,以激香气;炒菌子要放大蒜,祛毒增味。可见,“味在四川”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卤水点豆花,芡粉摊皮子。”这是强调川菜的物尽其用,彰显地方美食特色。前者点出巴蜀地区乃产盐省份,盐卤多,巧用盐卤的经验多,其中的“盐卤点豆花”堪称“一物降一物”的经典之作;后者点到天府之国的又一特产:包括玉米粉、豌豆粉、红苕粉、洋芋粉在内的各种芡粉,除了各地通常用以勾芡外,四川人还巧妙地用它摊皮子,既可加入调料单独吃,又可包入食物混合吃。
“石花并洋燕,墨鱼开片子。黄鱼鲍鱼皮,鱼蛋小丸子。牛胶和鳔胶,疏文钱封子。鱼翅与鱼肚,鱼翠讲银子。”这是一口气说出了川菜食材的丰富、名贵。可以想见,当宴席上呈现这些高档原料制作的红烧海参、红烧鲍鱼、麻辣鱼翅、火腿炖鱼肚等名菜时,也就揭开了川菜的又一个包容性:既有当地的山珍,也有外来的海味。
“品碗扣碗好,茶缸酒罐子。”“煨碗抱母鸡,热汤火锅子。”“筲萁木饭盒,醋碟调羹子。”“碗盏怕打坏,装在碗柜子。”“砍刀和菜刀,切菜要墩子。”“锅盖不走气,锅烂补钉子。”“做席要蒸笼,蒸饭有甑子。”“谷物要仓装,吃水有缸子。”这又一股脑地道出餐具、炊具、粮仓、水缸等川菜烹饪所必需,也唤起了人们“锯锅锯碗锯大缸”的历史记忆,而有这样亲身经历的人已经不多了。
感谢《四川烹饪》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他们还特意把这篇关于《小菜歌》的文章列为本刊本期的首篇,将其标题写入封面的显要位置,这不仅吸引读者眼球,更能调动读者“创新先弄懂传统”的阅读兴趣,让更多读者有幸吟咏《小菜歌》里的“歌词”。据介绍,这里的“歌词”,“全部顺口溜,均以‘子’字结尾。”如此说来,这本也称《千子图》的《小菜歌》,还可以再来一个别名——《子字歌》。
在四川方言中,“子”字的应用十分宽泛:“啥子”“咋子”“老子”“辣子”“虾子”……《小菜歌》句句不离“子”,也正是证明了它的川味十足!
川菜溯源,还有必要继续挖掘和讲好《小菜歌》的故事。
川菜发展,更有必要通过《小菜歌》且向民间看传承。
由此及彼,我们也热切期待寻找到更多散落民间的老菜谱、老照片、老物件,得以更好地展示和解读,那里有中国烹饪的根和魂。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