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最爱“粮中之麦”
来源:科普时报 2022-04-27

又到一年播种时。打开彝族粮食耕种史:新开垦耕地,初次种植荞麦之前,要在地上筑一个荞神祭台,插上三叉松牌、献上酒、肉等祭品,祈求荞麦丰收,免受自然灾害。在彝族人眼中,“荞麦是圣物”“五谷杂粮,荞麦为王”。给粮仓贴上对联“谷为国之宝,民以食为天”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荞麦、苦麦、燕麦,他们把这些麦类当成粮食的“宝中之宝”。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彝族村寨发生大火灾,几乎烧掉所有。悲叹中,有人发现房屋地基上一只反扣的碗,翻开,里面是幸存的荞麦种子。他们把救命种子种下地,没料这种受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生长期短的农作物很快就成熟了,帮助他们度过了艰难时日。彝族人从此对荞麦充满感恩之情,特意把每年农历四月第一个属龙日子定为荞菜节,也称荞年节,并传袭下来。2021年,有6个彝族村寨的云南省西畴县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举办主题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荞菜节系列活动,人们身穿节日盛装,歌颂共产党,跳起荞菜舞,展示荞麦美食等丰富多彩的彝乡特色产品。

苦荞,即苦荞麦,也称鞑靼荞麦,四川凉山彝语称其为“嘎诺”,云南楚雄彝语称其为“作兹麻”。彝族地区赞其“庄稼苦荞大”。荞麦家族中,除了25种野生荞麦,栽培的荞麦有两种:甜荞、苦荞。甜荞,即普通荞麦,它和苦荞在授粉方式、生育期、药用价值等方面都有区别。苦荞广泛用于食品、保健、药材,价值和价格都高于甜荞。彝族人家餐桌上最不缺的是苦荞食品:苦荞糊糊、苦荞馍馍、苦荞糕点、苦荞粉、苦荞茶、苦荞酒……“一口苦荞味”是彝族人世代相传的美食记忆。

燕麦,作为彝族地区古老的粮食品种,也被彝族人视为圣物,祭祀祖先的供奉品。彝族人必不可少的主食是燕麦炒面团。遇上天灾人祸,家家把燕麦粒炒得清甜脆香,与邻里分享互道平安,撒向四方祈求平安。彝族孕妇分娩一个月前,家人就备好燕麦炒面:孩子出生后,蒸燕麦坨坨吃;第一次给孩子穿衣服,吃燕麦揪片汤;燕麦食品也是产妇奶水充足的保障。

彝族位居我国人口最多十大少数民族的第六位。《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21年彝族人口数为98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近300万人,占全州人口一半以上,约占全国彝族人口的三分之一。2017年12月,笔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调研了解到:根据国家民委、原农业部领导建议,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会;2010年,“凉山苦荞麦”“甘洛黑荞麦”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2013年,该州被中国粮食协会命名为“中国苦麦之乡”;2017年,“第二届中国燕麦荞麦产业大会”在此召开,参会的400多人为麦类粮食“把脉”。

燕麦、荞麦、苦麦、大麦、元麦(青稞)等麦类品种,是粮食中的杂粮,是农作物中的低产作物。在人们向往“食全食美”青睐杂粮的当下,燕麦有了新的增产提质发展模式。2021年,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签约分别授权燕麦片品种、白燕麦米加工高代材料为企业专属使用或独家永久使用。这两桩燕麦发展史上的新鲜事,对于钟爱粮中之麦的彝族人来说可谓喜出望外。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会领导余朝晖为此奔走相告:“搭建燕麦专属品种推广平台,推进国产燕麦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任长忠也充分肯定:“燕麦种质创制与遗传改良是推动燕麦产业发展的首要动力,燕麦品种转让开辟了国内燕麦荞麦品种转化先河。”

彝族有句谚语“人间母亲大,植物荞麦大”;苦荞中有一个品种“额阿母”,因为彝语中“额”即荞麦,“阿母”即母亲;“人间最伟大的是母亲,庄稼最古老的是荞麦”,这些彝族文化里的“荞麦”,正在新时代“农业科技自强自立”进程中发生的巨变: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关文章
单守庆
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
专家简介
单守庆,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曾被授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称号。著有《厨行天下书系》《名人饮食经》《清真饮食面面观》等书。获得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