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族:面包和盐不可辜负
来源:科普时报 2022-05-30

5月,以“观开江,品江鱼”为主题的2022年春季旅游活动在黑龙江省有序展开。按照俄罗斯族习俗,开江节这天家里来了客人,除了品尝江鱼的“第一口鲜”,必不可少的是把面包和盐送到尊贵的客人面前。

俄罗斯族是中华民族56个民族之一,聚居在黑龙江北部和新疆西北部,散居于内蒙古、北京等地。黑龙江总长度4400多公里,其中有3000公里是中国和俄罗斯的界江,也是世界第一大界江。位于黑龙江南岸的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居住着俄罗斯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15个少数民族。

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21年俄罗斯族人口为1.6万人。他们讲汉语、使用汉文,也讲俄语、使用俄文。说到那种具有标志性的面食制品,他们“见啥人说啥话”:与家人、俄罗斯族人交流,用流利的俄语说出“列巴”;与兄弟民族对话,则准确地翻译成“面包”。他们从小就听父辈讲“俄式大餐”的渊源:在遥远的9世纪,用发酵面粉烘烤而成的黑麦面包就出现了,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俄罗斯最传统的“黑列巴”。随着麦类农作物的增多,便有了不同颜色的面粉,于是去掉了“黑列巴”的“黑”字。列巴是俄语面包的音译。人们又因为它个头大常称其“大列巴”“大面包”。喜欢使用警语和比喻的著名作家秦牧,看到哈尔滨百年老店生产的“大列巴”,给出一个谈论面包时绕不开的比喻:“面包像锅盖”。

面包,外形上看,色泽油亮,饱满充实;质感上说,刀口不掉渣,香软可口;养生上论,营养丰富,纤维素多,易于消化。俄罗斯族世代以面包为主食,还吃出了很多讲究:吃面包时,把面包片放在左边的小盘子上,用手掰成小块吃,而不是用刀切。早餐面包片,可以整片咬着吃。凉菜中的肠、肉片,用刀切着吃,不要放在面包片上吃。吃鱼时,左手拿着一块面包,用来按住鱼块,右手拿叉剔除鱼刺,再把鱼肉块送到嘴里。俄罗斯族人说,“吃饭时看管好面包,困难时看管好财产”,“面包端上桌,桌子成御座;用餐没面包,桌子成木板”,“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时,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面包”。曾担任苏联作家协会主席的著名作家高尔基,是俄罗斯族人,他在形容无法抵御读书的诱惑时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俄罗斯族第一美食是面包,待客最高礼节是请吃面包。在俄罗斯族看来,“没有面包没有盐,说话不投机。”盐,也是俄罗斯族特别崇拜的食物,视盐为珍宝,认为盐有驱邪除灾的力量,把盐作为祭祀用的供品。如果有人不慎弄翻了盐罐或把盐撒在地上,为了摆脱这不祥预兆,就会习惯性地把掉在地上的盐拾起来撒在自己头上。

面包和盐,神圣而尊贵。热情好客的俄罗斯族自古以来保持着这样的最高礼节:在欢迎尊贵客人时,一位美丽姑娘上前行礼,并献上一个圆面包和盐。来宾吻一下面包,然后掰下一小块,撒上一点盐,品尝一口并表示感谢。这热烈友好的场景,足以让来宾感受到俄罗斯族的饮食文化:面包和盐不可辜负。

研究面包文化和盐文化,不能不研究俄罗斯族。原来,俄罗斯族的族称,与我们的邻国俄罗斯不无关系。俄罗斯全称俄罗斯联邦。汉译名“俄罗斯”,是通过蒙古语转译过来的。俄罗斯族祖先最早在18世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中国。1934年新疆召开第一次民众代表大会时,此前已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以“归化族”名义出席了会议。1935年新疆召开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案:加入了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和其他欧洲人被冠以“归化族”的族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化族改称俄罗斯族。

在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上,俄罗斯族占据两个“第一”:第一个俄罗斯民族乡——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乡里有中国第一家俄罗斯族民俗馆,展示俄罗斯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不同侧面诠释俄罗斯族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生动再现了俄罗斯族生产生活的历史。第一个俄罗斯民族村——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边疆镇边疆俄罗斯村。村里有第一条俄罗斯主题风情街,中俄文化在这里交融。日前,中俄界江黑龙江黑河段开江后,黑河市逊克县首届开江节的举办地,正是边疆俄罗斯村。

从乡到村,从民俗馆到风情街,都成了著名旅游景点,面包和盐也都成了最常见最受推崇的食品,还有很多当地人和外来人仍记得80多年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的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关文章
单守庆
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
专家简介
单守庆,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曾被授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称号。著有《厨行天下书系》《名人饮食经》《清真饮食面面观》等书。获得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