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韭菜、野蒜、野果、野山菌、野蜂蜜……这些带“野”字的食物,刻在独龙族食养食补食疗的历史记录中,堪称来自乡野自然淳朴的健康美食。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最多的云南省,是云南省26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我国独龙族人口为7310人。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通用汉文。独龙族餐桌上野味多,与曾经历过的“两缺”有关:一是粮食紧缺,采集野生食物作为粮食的补充;二是独龙族地区不产糖,以蜂蜜代糖。下面就介绍独龙族的几款“野”味美食。
野韭菜。夹馅荞饼在独龙族有着很高的知名度,饼皮是被誉为“消炎粮食”的荞麦,饼馅里有荤有素有野味,而承载其野味的野韭菜,则采自山坡草地,性味辛、温,能补肾益阳、暖胃除湿。夹馅荞饼是独龙族节庆和招待客人常备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健康美食。打猎时野外用餐,也不忘带上它在柴火堆上烤着吃,是很早就出现的即热即食、强身健体的“预制菜”。
野蒜。“烩米吉”是独龙族的一道传统风味菜,“米吉”为独龙族语,类似汉语的“臭豆腐”,其共同特点是“闻着臭,吃着香”,区别在于后者是豆制品,而前者主料是变臭了的鲜竹笋,配料则是能让人食臭言香的野蒜。野蒜性味辛、温,不仅能“化臭为香”,而且具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的功效。
野果。独龙族最不缺的就是各种野果:野地瓜(地枇杷)、野山楂、野樱桃(车厘子)、野葡萄(山葡萄、猪婆藤)、仙人果(蕨麻)、姑娘果(锦灯笼)、火把果(火棘、赤阳子、救兵粮、救命粮)……野果是独龙族人舌尖上的“好果果”,也是他们致富的“金果果”。
野山菌。独龙族把采集野山菌作为一种生产活动。走进深山老林,把完全处于野生状态的野山菌采集回来,是滋养美味食材。羊肚菌、牛肝菌、鸡油菌等“地生菌类”,一般与树木的根部形成共生的菌根,无法独立存活。野山菌是野生食用菌的俗称,因其完全来自野生,营养价值高,稀有而珍贵。
野蜂蜜。独龙族采蜜人攀岩采蜜,在所有采集活动中难度最大、技术性最高。野蜜蜂也叫“岩蜂”。岩蜂产的蜜也叫“岩蜜”“野蜂蜜”。采蜜人要采用藤蔓制作绳梯、徒手爬上悬崖、放烟熏散蜜蜂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才能把深山老林的野蜂蜜拿到手,那可是“悬崖上的软黄金”。
独龙族今非昔比,餐桌上的“野味”见证了他们的发展。且看全国唯一的独龙族自治县——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位于“三山(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担当力卡山)夹两江(怒江、独龙江)”的高山峡谷,有独龙族、彝族、白族、傣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这个县除了有“中国最具绿意百佳县市”等头衔,还被称为“第四纪冰川活动时期原生物的避难所”“世界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有色金属和动植物王国”。
全国唯一的独龙族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则位于中缅边境、滇藏交界处的云南独龙江大峡谷内,独龙江由北向南纵贯全乡。该乡因江而得名。在这里生活着占全乡人口90%以上的“太古之民”独龙族。独龙江乡是我国原始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由于长期封闭,曾被誉为“云南最后的秘境”。如今,全国游客慕名来到生态旅游越来越红火的独龙江乡,也就走进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看美景、品美食,和热情好客的独龙族朋友交流,体验不一样的民族文化。
从“一县一乡”到独龙族集聚的云南省,这十年来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古今餐桌上的野生食物,准确地记录了独龙族从温饱需求向健康需求的转变,为新时代践行大食物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