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春节美食消费热
来源:科普时报 2023-01-20



    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也正是城乡居民消费的重要时间节点。以满族为例,每逢春节的美食消费热,既是刺激消费的一个重要符号,又凸显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

    满族是一个古老民族。早在西周时期的肃慎人,为满族祖先。肃慎后裔,在我国不同朝代的史料记载中,还有“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等多种称谓,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才统称“满族”。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我国满族人口为1042万人,位居55个少数民族第二,仅次于壮族。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等地为多。

    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善于广集博收外来文化并融合创新。他们的许多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尤其除夕必吃的春节美食“饽饽”(又名“艾吉格饽”),其原料、制法、造型、口味等完全与汉族的“饺子”相同或相近。满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饮食文化。

    在2016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满族文化节上,由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和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迎祥商务酒店联合推出的满族饮食文化最新研究成果“满族四十九道馔”,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号称“满族养生饮食的代表作”。饽饽,理所当然名列其中,且有清宫档案佐证:每逢重大节日,皇帝在奉先殿行礼毕,下台阶时,御膳房就开始煮饽饽,皇帝行至昭仁殿,太监立即传:“送万岁爷煮饽饽一品。”

    春节,满语称“大年”。满族人为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大年”,往往要做繁琐的准备。也正是如此,每逢春节都会出现满族美食消费热。且看他们喜欢吃什么?

    喜欢“吃年猪”。“没有年猪,不算过年”。在满族看来,过“大年”吃干干净净的无盐白猪肉片,那是“吃福肉”。

    喜欢吃黏食。满族地区盛产黏玉米、黏高粱、大黄米、小黄米、糯米等黏性粮食,以此为原料,通过蒸、煮、炸等烹饪技法,制成黏糕、打糕、炸糕、撒糕、黏火烧、黏豆包等30多种黏性传统美食。为过“大年”准备的这些黏食,也称“年饽饽”。黏豆包更是必不可少,那是因为“黏”与“年”同音,还有豆包呈圆形,意即“团团圆圆”,寄托着他们对新年合家团圆、鸿禧吉祥的美好祝愿。

    喜欢喝酒。《魏书》记载:2000多年前满族先民勿吉人“嚼糜酿酒”;《五代史》也有记载:“女真地酿糜为酒”。《汉书·食货志》说,“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满族人会酿酒,也喜欢喝酒。满族有酿酒的传统。2017年,承德琢酒被认定为“北派酱香酒文化起源地”后,“南茅北琢”在行业内得到普遍认可。满族还擅长利用当地特产的药材制作人参酒、灵芝酒、鹿茸酒、五味子酒等20多种药酒。2014年举办的第三届满族医药国际论坛提出:把辽宁省丹东市打造成“满药之都”。

    现在,有以满族饮食文化为主的饭店商家,尝试将满族传统名菜精彩呈现:《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记载的“白肉血肠”、《燕京岁时记》记载的“萨其玛”及抹不去的民间美食记忆“煮饽饽”“酸汤子”……

    满族的美食美酒,成了备受青睐的“香饽饽”。当它和汉族美食结合,成就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满汉全席”。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关文章
单守庆
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
专家简介
单守庆,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曾被授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称号。著有《厨行天下书系》《名人饮食经》《清真饮食面面观》等书。获得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