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探源,让非遗节日更有年味

□ 单守庆

来源:科普时报 2025-02-07

“民间俗称的‘过年’,并非一个‘节日’的单元时间,而是一个‘节期’的系列时段。”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万建中的话,在1月19日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起源地文化大会上引起了共鸣。

万建中表示,民俗中有年俗,年俗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年味”,丰富多彩、约定成俗:备年货、送年礼、贴年画、做年糕、吃年夜饭、拜大年,正月初五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二月二的猪头肉。除了“春节大餐”,从虞舜时期的岁首祭拜,到如今的“春运”“春晚”“网络拜年成为新风尚”……坚持守正创新,春节更有年味。

这个蛇年春节,也正是我国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决定,标志着中国春节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传统节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

围绕探源“春节”这个话题,第十一届中国起源地文化大会与会代表“让春节更有年味”的声音此起彼伏。年味,从久远的古代飘来。探春节之源,就像打开一部厚重的历史书,上面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过往与现在。

在我国,春节还俗称“过年”“过大年”,从腊八(腊月初八)或小年(腊月二十三)开始,到元宵节(正月十五),都叫“过年”。有些地方还认为,过了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才算过完春节,因为这一天正值惊蛰前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到了适宜“种瓜种豆”的春种时节。至今仍有古老的民谣在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真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一位四川朋友分享去年家乡春节见闻:阆中以“落下闳与二十四节气文化”为主线,开展“寻年味·赏年俗·享年趣”三大主题活动,从万人同品腊八粥到“春倌说春”,再到“春节老人”赐福……

“春节老人”,也被尊称为“春节先圣”,名唤落下闳(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四川省阆中人,是在历法上确定春节的古天文历算学家。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盛赞他是世界天文学领域一颗“灿烂的星座”。在阆中建立的落下闳纪念馆,共设12个展室,其中第六展室就是以“春节老人”命名的。每逢春节,阆中古城大街小巷总能看到“春节老人”,身着红色吉庆古装,手持法杖,白发白须,面容慈祥,恭贺行人新春快乐。因此,阆中市2010年被全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我国春节世界申遗成功,春节起源地——阆中热度大涨。拟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六举办阆中春节民俗活动,国内外游客纷纷表示‘寻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喜欢研究春节文化的朋友介绍,同在川东地区的宣汉县,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土家族的族源是古代巴人。喜迎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宣汉县餐饮协会和西区银发食堂为老年朋友精心准备庖汤团年宴,400多位老年朋友前来体验巴人美食里的年味,畅谈“盐巴”(原名“巴盐”)等岁月印记和文化传承。

笔者从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喜迎蛇年春节图文并茂的记录:腊八节那天,特意去天津市宁河区芦台大集赶集。这个大集已有300多年历史,横跨十来条街道,是拥有近千个摊位的年货集散地。他在这里遇见不少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这些“洋娃娃”们不仅身在人头攒动的集市,融入了当地“忙年”的生活,也在用心感受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的年味。

朋友说:“年味,从探源原味到鉴赏新味,从千年传承到世界共享,内涵多多,形式多多,喜乐多多。”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餐饮文化大师)



相关文章
单守庆
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
专家简介
单守庆,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曾被授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称号。著有《厨行天下书系》《名人饮食经》《清真饮食面面观》等书。获得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