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诗作绘日落
□ 苏 青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28

柳湖夕照 刘咏梅 摄

青诗白话

有关日落的诗,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不仅描绘了祖国北方山河的辽阔、壮丽,还抒发了自己博大高远的胸襟抱负和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古往今来,不同心境的人观看日落,感受自然迥异。和“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的王之涣不同,“怀才不遇、抑郁寡欢”的李商隐则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他看来,无限好的夕阳,毕竟很快将走向没落,只能使人更加惆怅。到了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的马致远的笔下,“夕阳”则和“古藤、老树、昏鸦”一道,共同构成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画面。而对当年正过八十寿辰的叶剑英元帅来说,刚刚经历了打倒“四人帮”的欣喜若狂, 1977年4月28日,他在《八十抒怀》一诗中则吟出了“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感奋佳句。

我看日落,则喜欢想象。日落是一种再寻常不过的自然现象。落日的辉煌、晚霞的灿烂、天空的绚丽,转瞬之间消失殆尽,之后就是漫漫黑夜的降临。这期间,云与霞的变化莫测,昼与夜的奇妙更替,都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并由此生出了无尽的观感诗篇。记得是2017年初春的一个黄昏,我在中国科协密云绿化基地参加学习培训,课后爬上山顶,看金乌西沉,红霞满天,明月升起,仿若太阳、月亮天际幽会,相亲相爱相拥,正孕育着新的一轮朝阳次日升起。于是乎,一首“渔家傲·山顶观日落”油然而生:“北风少寒彰春意,长空如洗无霾迹,金乌归巢会月去。谁高语?惊羞红霞飞天际。//云翻山浪掀彩衣,乾坤拥吻朱染地,登高窥破宇奥秘。雄鸡啼,一轮朝阳明升起。”

我们知道,晚霞乃是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的大气光象,它是阳光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被其中的大气分子和悬浮微粒散射后再通过云层反射而形成的。这些大气分子和悬浮微粒本身并不会发光,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从而使得其自身都成为一个个散射光源。日落时,太阳接近地平线,阳光在大气中穿越的路程变长。根据瑞利散射原理,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容易发生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不容易发生瑞利散射,便透射出来,直射云层和大地。因此,日落时太阳看起来是红色的或金黄色的,周围的云也因反射太阳光而呈现红色、橙色或金黄色,形成了美丽动人的晚霞。这番景象,诚如白居易《秋思》中的佳句所绘:“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气象条件合适时,落日与彩霞当交相辉映,仿如核弹爆炸,喷薄四射,光芒万丈,耀眼夺目,烧红半边天,甚为壮观。有道是,山顶一声吼,要啥啥都有。此时观日落,怎能不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平地一声起惊雷,核弹爆炸显神威。蘑菇云升光辐射,半天烧透彩云归。”我将这首短诗连同当时拍摄的落日照一同发微信朋友圈,竟有人以为我国又恢复了核爆炸试验,连忙问我何时在何地进行核试验,怎么跑到现场观看去了?一笑。

日落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绚丽的色彩、壮观的景象,如果联想到位,日落的情景还会让你觉得颇有情趣。2017年年底,我赴摩洛哥参加第45届国际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门委员会年会,从卡萨布兰卡机场出关乘车赶往首都拉巴特时,已近黄昏时刻。沿途晚风吹拂,看车窗外断断续续的棕榈树时不时地撩拨匆匆的落日,忙碌了一天的太阳似一顽童欢快地坠入大西洋。于是乎,一首《卡萨布兰卡看日落》现代诗应景应情脱口而出:“忙碌一天终于累了/枕着霞云懒洋洋地瞌睡/晚风和棕榈/偷偷地胳肢//太阳笑得前仰后合/一头跌进大西洋的海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攀桃映落日,折柳向春天。”(明·李梦阳)

壮哉,落日!美哉,春天!



相关文章
苏 青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
专家简介
苏青,1961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现任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科技导报社社长、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等职。出版有《航天多型号计划编制方法研究及进度控制》学术专著(合著),以及《岁月如歌话人生》《携诗远行畅情怀》科学文化著作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