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影夕照 余建坤 摄 |
青诗白话
“不见鬼子不挂弦”。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影《地雷战》风靡全国,地雷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抗日兵器,这句经典台词也不胫而走、妇孺皆知。真可谓:“一磷二硝三木炭,土法制雷摆战场。上天入地皆挨炸,定叫日寇心胆寒。”
地雷,是一种埋入地下或布设于地面的防御性爆炸武器,主要用于杀伤敌人有生力量,或炸毁敌人军车、坦克、装甲车, 破坏道路、桥梁和建筑, 以阻碍敌军通行。据考证,地雷发源于中国。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军攻打陕州(今三门峡市),宋军就使用埋设于地面的“火药炮”(即铁壳地雷),给金军以重大杀伤。到了公元14世纪中叶,明军中出现了采用机械发火装置、真正意义上的地雷。而欧洲,直到15世纪的要塞防御战中,才开始出现地雷兵器。
现代地雷通常由外壳、装药、引信和目标传感器组成。目标传感器一经触发,即通过引信引爆装药,爆炸瞬间释放巨大能量,高温、高压冲击波通过裹挟破碎的预制外壳,高速散射毁伤目标。据统计,“二战”期间,盟军战损的坦克中,超过20%是被反坦克地雷炸毁的;苏军使用各种地雷2.2亿枚,炸毁德军坦克近万辆,伤毙德军十余万人。
地雷种类繁多, 威力差异巨大。一颗装进导管、朝向地面的步枪子弹,安上压发装置,就是一枚最简单的压发地雷。越战中,美军为此吃尽了苦头:一旦踩上这种微型地雷,脚板即被射穿,丧失战斗力不说,还给同伴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慌。地雷的装药如果被换成核原料,就可改装成埋在地下的小型原子弹,毁伤威力立刻剧增。
地雷铺设于水下,就成了水雷。水雷是一种威胁持久、攻防兼备、主要用于对付舰艇和潜艇的水中兵器;进攻时可封锁港口或航道,限制敌方舰艇行动;防御时可保护己方航道和舰艇,开辟安全水域。水雷最早也是由中国人发明。据传,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一位叫伍仕富的明军水兵制造出了堪称世界上第一枚水雷的“水底雷”,并给来犯的倭寇战舰以重创。这种水雷用木箱装黑色炸药,用油灰粘缝防水,通过调整锚索长度来控制布设的水深,并由人工操纵击发。
水雷在历次海上封锁作战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二战”期间,各交战国共布设了110多万枚水雷,炸沉艇船3700余艘。1952年,朝鲜人民军在元山港外布设3000多枚水雷,迫使美军因扫雷推迟登陆计划达8天之久。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海军可谓毫无建树,唯有布设的1200余枚水雷损伤了多国部队9艘舰艇,其中还包括4艘美国战舰,总算挽回了一点颜面。
传统水雷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不能辨别敌友。“二战”时,英、德海军展开了激烈的封锁与反封锁海战。在一个港口,德国海军每逢单日就去布雷,英国海军逢双日就派舰扫雷。敌我双方就这样来回布雷、扫雷,重复作业,一度相安无事。一天,德军按惯例又派布雷舰到港口布雷,谁知却被水雷炸沉,这水雷还是自己前天布设的。原来,是英国人一时偷懒,头一天没有按惯例派舰扫雷,让德国人摆了“乌龙”。被俘的德国军官非常生气,指责英国军人不认真,没有尽到扫雷的职责。绅士的英国军人很过意不去,只好每天都给被俘的德军好吃好喝,以作补偿。
现代战争使地雷跳出地面,加入空地一体的作战行列,天雷由此应运而生。防空气球是最早的“空中飘雷”,苏军“二战”时曾将它应用于莫斯科保卫战。这种气球通常由许多用橡胶或尼龙膜制成的囊状气球组成,即使被炮火击中也只是部分受损,仍可保持必要的升力。苏军布下的这种“空中飘雷”有效地封锁了德国轰炸机编队前进的空中航道,粉碎了纳粹狂轰滥炸首都、迫使苏联人民放弃抵抗的图谋。
冷战后研制成的一种天雷是由空防炸弹、氦气球和操纵系统组成。使用时,只需启动开关,天雷上的压缩气体弹就会自动快速充气,随后被自导机构送入指定作战空域,形成纵横交错的空中雷场;飞机一旦触雷,就会被炸毁。据资料介绍,外军已研制出一种主动式天雷系统,一旦有飞行器从空中雷场附近飞过,天雷系统的自导机构就会自动跟踪、追击, 直至将飞行器炸毁。
如今,外太空的激烈争夺使得相关国家加快了反卫星武器研制步伐,太空雷必将脱颖而出。借助最新科技成果,地雷也不断朝着隐身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古老兵器焕发青春,必将大显身手。与此同时,鉴于地雷所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国际上“禁雷”“限雷”呼声也日益高涨,《禁止地雷公约》《地雷议定书》等国际公约相继问世。祈愿未来地球再无杀伤性武器,世界各地充满和平。
这正是:“地埋水设天宇飞,立体攻防巧布雷。身残体缺惊敌寇,魂飞胆丧泣神魁。出奇制胜兵诡道,先声夺人计谋为。古老军械青春焕,和平声浪彰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