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梁 禹燕 摄 |
先进的实验设备,洁净的温室大棚,现代化的食用菌生产,集科学研究、生产经营、培训服务、科普教育、实习体验、拓展训练、参观接待于一体的大型产学研教游综合基地……谁也没想到,地处辽宁省兴城市华山街道四合村的玄宇食用菌野驯繁育有限责任公司竟会如此先进、气派。
6月中旬,中国科技馆组织山西岚县社科乡下马铺村的干部村民在该公司开展了为期4天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公司董事长马世宇全程陪同,现场讲解各类食用菌生产技术,并作了题为“发挥食用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工作”的精彩授课。全体学员再次为之一振。
33年前,马世宇还是一个闯荡世界、挣钱谋生的外乡小青年,如今已是挂着辽宁省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省食用菌学会副会长、兴城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等一大串头衔,荣获过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全国十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在当地是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
别看马世宇今天如此光鲜、事业如此耀眼,创业初期却是屡遭失败、历经磨难、受尽委屈。真可谓:“都道玄宇今光鲜,谁知当年创业艰。借贷悉心种食菌,赠蘑倾情遭白眼。免费培训乃猜疑,周到服务还怨嫌。痴心不改专一事,天道酬勤启新篇。”
马世宇出生于黑龙江绥化,因兄弟姐妹众多、家境贫困,1983年高中毕业后,遂放弃高考,投奔在兴城当兵的哥哥,准备独闯一番事业。兴城是沿海旅游城市,当年就有54家疗养院,夏季常常游客云集。1988年3月的一天,马世宇到市场贩卖蔬菜,看到摊子上海货齐全,却鲜见山珍,脑子突然灵光一现:如果种植蘑菇,岂不是既挣钱又能丰富市场?
说干就干。马世宇取出家里仅有的200多元钱,买回一堆食用菌书籍,又从亲朋好友那借来4000元钱,购置设备、原料,盖大棚,开始了边学习边实践的创业之路。谁料想,忙活了大半年,却一朵蘑菇也没长出来,投资全部打了水漂,他含泪把一袋袋变酸发臭的培养料都扔掉。
第二年,他说服妻子又借来3000元,准备接着干。此时,不仅外人冷嘲热讽,家人也不理解,父亲甚至把菌箱都给砸了。马世宇没有气馁,开始日夜猫在潮湿闷热的大棚里,不顾蚊虫叮咬,观察记录食用菌生产的每一个细节,写了十几万字的笔记,拍摄了2000多张照片,摸索出了一整套大棚生产食用菌的成熟技术,终于获得了成功!
没想到,接下来,销售却成了大问题。兴城人从没见过蘑菇,市场上虽有很多人围观,可就是没一个人买。傍晚回到村里,马世宇夫妇走家串户把蘑菇送给乡亲们吃;第二天一早,却发现村头水沟里堆满了蘑菇,乡亲们谁也不敢吃,都偷偷地给扔了。
于是,马世宇自费印刷小广告,满世界宣传食用菌的价值。当地疗养院的干部职工毕竟见过世面,带头购买后,销路很快打开了。夫妻俩第二年便还清了债务, 生产规模也一天天扩大,到了90年代初,已实现年收入过万元,率先成为当地有名的万元户。
食用菌是指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蕈菌),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氨基酸和菌类多糖,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人类健康理念食品“一荤、一素、一菇”之中。常见的食用菌有香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茸、灵芝、虫草、松露等。食用菌生产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容易致富,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用项目。
马世宇生产食用菌成功后,贫困山区的农民和城里的下岗工人纷纷前来讨教取经。他下定决心帮助这些人脱贫致富,可谓有求必应,常常是骑着自行车一家一户上门指导,有时连自己家的食用菌都顾不上管理。随着需求日益增加,他开始举办培训班,自费印资料、买原料、置工具,分期分批推广生产技术,不收学员一分钱。一次,一位退休老干部在培训班结束后,翘起大拇指对马世宇说:“我并不是来学习的,就是想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免费。今天我算服气了!”
如今,玄宇公司作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了食用菌秸秆基质和资源利用研究并取得成功;还作为辽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学院,为扶贫攻坚培训服务发挥着更大的作用。20多年来,马世宇共举办培训班510多期,培训学员15400多人,遍布全国100多个市县。他还在当地带动农户1100多家,年生产鲜蘑近3万吨,年创效益1.62亿元,解决5200多人就业。这正是:“食不饱肚穷思富,用心调研种蘑菇。菌包培植丰餐宴,大棚生产乐农夫。王者志高专技授,马骏行远贫困扶。世赞创新甘奉献,宇内扬名芬芳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