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传人在作画 苏青 摄
“杨柳青青翰墨香,精工年画意悠长。文昌阁眺苏杭近,流口闲游念故乡。”杨柳青的年画闻名遐迩,到杨柳青这个享有“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美誉的津门小镇一游,是我由来已久的心愿。6月11日,我驱车闪游了一番杨柳青古镇。
杨柳青乃天津市西青区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约16千米,离滨海国际机场仅30千米,到天津港50千米左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3条河流在此交汇,环镇而过,经津入海,可谓水陆空交通便利,是天津市与环渤海经济区最大的乡镇。
杨柳青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初名“流口”,后更名为“柳口”,元末明初定名杨柳青,明代始建杨柳青镇。明清时期,这里是运河漕运重要枢纽,京杭大运河进京要冲,一度成为中国北方商贸流通集散地。《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从淮安乘船北上,曾路过杨柳青,写下了《泊杨柳青》一诗:“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春深水涨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
走进杨柳青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仿古建筑。戏楼、牌坊、文昌阁被称为杨柳青三宗宝,而始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的文昌阁,据称为国内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楼阁式建筑。石家大院、安家大院 、董家大院乃镇上最有名的三家豪华民宅,而其中又以号称“华北第一民宅”的石家大院最具盛名。
石家大院始建于光绪初年(1875年),原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仕的住宅,占地近一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为典型的四合连套,内含18个院落,院中有院,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典雅华贵,砖木石雕尤其精美、最具特色。新中国成立初期,石家大院曾是天津地委所在地,时任地委书记刘青山和天津专区专员张子善曾在此办公。如今,这里已被列为天津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长年举办“新中国反腐败第一大案”展览,详细展示刘青山、张子善两位曾经的革命功臣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堕落为贪腐巨蠹、历史罪人并被严厉惩治的过程。蛀虫恶行触目惊心,大案查处令人警醒,反腐倡廉任重道远。
石家大院最耀眼的当属戏楼,它处在大院中心位置,也是整个大院的最高建筑,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共设120个雅座,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民宅封闭式戏楼。我进大院正是正午时分,院外骄阳高照、炎热难当,戏楼内却清凉如水、爽静俨然。细究方知,奥妙全在戏楼建筑结构设计,使得冬暖夏凉、音质好。戏楼墙壁均是磨砖对缝建成,密闭性能好,且建有地炉,冬天可取暖,确保楼内温暖如春。到了夏天,地炉可带动方砖青石的凉气流通,加上东西两侧开窗空气对流,层高通透,阳光不能直射入内,自然凉爽无比。戏楼建筑用砖均为特殊烧制,墙壁干摆叠砌混为一体,且北高南低回声不撞,加上二层回廊具有拢音效果,各个角落的客人均能清楚听到戏台上演员的说唱做打声音。
杨柳青镇以木版年画驰名,其年画民间艺术源于宋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曾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兴旺景象,被推崇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首,剪纸、风筝、砖雕、石刻和民间花会也都是杨柳青的民间艺术瑰宝。据说,旧时镇上几乎每家门前正上方都悬挂有一块刻砖,且各家刻砖图案均不相同,人们只要看上门前刻砖一眼,就能马上说出这家主人的姓氏。如今,杨柳青镇上还有几户居民真正传承了这些独特的民间艺术?
2014年,杨柳青镇政府启动了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程,近期又全面提升改造了古镇核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如今,杨柳青古镇风情街占地12亩多,青砖灰瓦、磨砖对缝的仿清代商贸建筑群连绵成片、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我到的这天,古镇人烟稀少,商铺生意萧条,石家大院鲜见游客,杨柳青民俗文化馆更是冷冷清清,不知平日是否也是这般光景?徜徉杨柳青古镇,见众多商铺关门歇业、门可罗雀,令人唏嘘不已。
近些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纷纷打造古镇、水城、美食街……但建筑风格如出一辙,商品花样千篇一律,经营模式大同小异,因而大都只能喧闹一时,随后便日渐凋零落败,当值得认真反思。有感于斯,填《浣溪沙》词一首,以表情怀:“流口河丰杨柳青,风筝年画绘乡情,民俗文化盛繁兴?//古镇翻新乏样式,商街重建寡鲜明。喧腾过后冷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