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手在比赛中 (大赛组委会供图)
“尽管没能进入决赛,但通过比赛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收获还是很大的。”预赛结束后,看到自己的总分排在南方赛区的第17位,以0.26分的微弱差距被淘汰,来自福建省诏安县大梧小学的参赛选手张沁怀虽不无遗憾,但仍感欣慰。
8月18日,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预赛在北京成功举行。大赛由中国地震局指导,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以“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为主题,分南、北两个赛区组队报名参赛,来自全国各地30支代表队共75名选手角逐30个决赛名额。参赛选手根据大赛主题自主选择科普讲解题目,但内容必须与防震减灾科技知识相关;可借助幻灯片、视频、道具、背景音乐等手段辅助讲解,每人限时4分钟。从比赛结果看,选手们比拼的实际上是各自的综合素质。
作为评委,我欣喜地看到,全体参赛选手精神饱满、备赛充分、讲解生动,不愧为高水平的科普讲解比赛。但我也想提出一些建议,供希望选手们参考,希望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绩。
首先,讲解的题目应科学、明晰,与内容精准契合,向受众传达准确无误的信息。一位选手讲解的题目是“地震监测的发展历程”,但讲解的内容只有中国地震探测历史,没有涉及国外地震监测发展历程,题目难免“以偏概全”。另一位选手的题目为“高分天眼瞰神州”,重点讲解我国高分3号遥感卫星在震后灾情探测中的应用。该卫星2016年8月10日发射升空,既可观测陆地也能观测海洋,不但能捕捉目标还能精确测量目标,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对地探测特点。选手选定的题目针对性不强,如果改为“高分天眼探震情”,就与讲解的内容完全一致了。
其次,讲解的内容应高度聚焦,用有限的时间把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4分钟的讲解时间很短,讲清楚一个科学问题难度和挑战已经很大,如果去讲解多个科学问题,显然不现实。有多位选手把讲解题目直接定为大赛主题“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讲解内容涵盖地震成因、防震、抗震、救灾等内容,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仅超时扣分,而且均无甚解,让受众不知所云。反观一选手题目为“不惧海啸——超过一万天的秘籍”,聚焦秦山核电站海啸安全问题,通过讲解什么是海啸,秦山核电站所处杭州湾是否会发生海啸,以及外部海域发生海啸是否会危害秦山核电站这3个公众极为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一下子就把公众的顾虑打消了,达到了普及海啸和核电站安全知识的讲解目的。
第三,科学、合理地运用道具,可给选手讲解加分。大赛讲解中运用好科普道具,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深奥的科学原理非常直观地展现出来,便于公众更好地理解。福建选手张沁怀虽然落选决赛,但她在讲解“地震带上的塔坚强——祥麟塔”时,运用不倒翁道具,很形象地诠释了家乡的这座著名石塔因修建的底座非常庞大,即使处在地震带上,200多年来历经十数次大地震仍然屹立不倒的秘密所在。
最后,充分掌握讲解的艺术技巧,让科技知识传播更加亲近公众。大赛评委、甘肃省朗诵协会主席于芳在评点参赛选手表现时指出,讲解是一门有别于报告、演讲、朗诵、朗读,且语态、体态和神态综合互动的表达艺术,要求文要纳体、体要附魂,讲解者与受众之间要有交流、互动,使得讲解的科技知识引人入胜,很好地被受众接受。因此,演讲时要避免自说自话、慷慨激昂、居高临下。
一年一度的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为全国各地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员和科普志愿者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对传播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知识,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营造防震减灾科普先行局面,提高防震减灾科普讲解水平,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看来,进入预赛的每一位选手都非常优秀,对科普讲解的热爱、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对大赛讲解的投入,已经彰显了各自的成功。自信地走上讲台,毫无例外都是赢者。
有感于斯,填《鹧鸪天》词一首:“防震减灾科普行,全国大赛聚豪英。引人入胜彰风貌,易懂通俗现水平。拼素质,比才情。知识讲解竞长缨。交流互鉴增识见,自信登台已是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