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趣的科学激发公众的好奇心
来源:科普时报 2018-05-16




    一年一度的“菠萝科学奖”于近期在杭州举办,以“向好奇心致敬”为口号这个活动被誉为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奖”,因为它旨在奖励那些有想象力、有趣的科学研究成果,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

    法国数学家昂利·彭加勒在《科学的价值》一书中指出,作为科学家,我们知道伟大的进展都源于承认无知,源于思想的自由。正是对无知进行的不懈探索才产生出了造福于人类社会福祉的知识,推动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同时科学家们也是在这种探索过程中体会到了科学的乐趣,体现了个人的价值。

    好奇心是科学的第一推动力,也是吸引和公众关注科学研究与科研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能够引发公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关注科学研究本身,思考科学研究背后的驱动力。科学发现侧重于“探索未知”,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纵观历年来“菠萝科学奖”颁出的各个奖项,获奖者所开展的研究都是对未知进行的探索,也是对好奇心最好的一种回应。

    而好奇心也可以成为搭建起公众与科学家之间关系的桥梁,并且把这种对科学的好奇心传递下去,进而激发起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形成亲近科学的社会氛围。

    当前,科学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我们还应该关注的一点是要思考如何把科学融入到大众文化之中。实际上,很多科学家都在这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播科学,希冀可以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不久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离世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悼念他的高潮。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人们之所以纪念他,很大程度上在于他通过《时间简史》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把科学带入到了公众视野之中,激发起公众对宇宙、黑洞、外星人等现象的好奇心和关注。只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入公众视野,把科学带入到大众文化之中,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亲近科学,以及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近日也有媒体探讨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因为与“有用之用”相比,“无用之用”有大用。这种大用则体现为创新奠定基础,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性人才等很多方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而从科学家和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心着手,有利于建立起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共情基础,引导科学家更好地参与科学传播,也鼓励公众更多地关注科学研究。

    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很多科学研究一开始都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一大批对后来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涌现出来。很多获得“菠萝科学奖”的科研人员也都表示过,是好奇心让他们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并且一直持之以恒地对未知进行探索。

    而通过对好奇心的分享,以趣味化的形式开展科学传播,让科学与大众文化的深入融合,也将有利于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科学产生兴趣,进而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再次向好奇心致敬。




相关文章
王大鹏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专家简介
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专业领域为: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社交媒体科学传播,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在光明网,科普时报开设专栏;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已翻译出版科普研究理论专著多部(两部译著获得业内奖项),出版科普理论研究专著《愿景与门道:40位科普人的心语》,《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等。已为各类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培训百余场。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