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从“反转”变成了“挺转”
来源:科普时报 2021-12-22

《科学之种——我们为什么深深地误会了转基因》,马克·莱纳斯著,朱机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供图

2013年1月,牛津农业大会会场,反转基因斗士马克·莱纳斯发表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演讲。说这次演讲不寻常,是因为他的演讲没有延续以往的风格,即揭露转基因食品种种“罪恶”、猛烈抨击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指责从事转基因产品的人“被贪婪吞噬了灵魂,正在毁灭世界”,相反,他突然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公开坦言,“我现在彻底后悔了”。因为“答案很简单,我发现了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环保主义者”。

20多年来,很多人仍然谈“转”色变,他们认为,转基因食品有害身体健康或者对环境有害,而莱纳斯也曾是最早发起破坏转基因农田的活动家之一,他甚至还参与过偷盗多利羊的秘密行动,因为“我们所反对的不只是针对作物的基因工程和孟山都,反对的其实是生物技术领域的整体科研进步,以及对‘繁殖’这一有性生命过程进行技术操控的想法。”当然,他们这一偷盗行为最后以失败告终。

那么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让介入反转运动如此之深的莱纳斯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他是如何看待转基因这项技术的,以及作为一个“过来人”,他如何评价“反转运动”,也许读者们可以通过《科学之种》这本书来自己寻找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在这本书中,莱纳斯回溯了转基因技术的起源,介绍了发明这些技术的一些科学先驱,比如孟德尔、马克·范蒙塔古、奇尔顿等等。他认为,首先对这些技术表示担忧的并非我们当前所熟知的环保团体,而是科学家群体自身,也就是“研发和部署新型杂交DNA生物的那一批科学家先驱”。早在1971年,这样的议题就被提了出来,因为“他们担心的问题是,重组后的DNA可能会产生某种新型病原体,带来致命后果”。应该说,这种担忧的出现,脱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情境。因为在这样一个发生遽变的时代,很多科学家对越战感到愤怒,担心学术机构的技术会有双重目的……同时作者还表示,“反转”运动的开端应该是1977年3月7日,那一天,杰里米·里夫金在美国科学院的会议上发起了示威。而全球第一起反转基因的毁坏农作物行动发生于1987年的5月,而此时世界上第一种基因移植作物刚刚被培植出来4年。

在立场发生180度转变之后,莱特纳走访了全球很多国家,尤其是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他走入乡村与作物种植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也获得了有关转基因作物的第一手资料。在非洲的一些国家,转基因作物一直未被合法化,甚至认为“偷种”是一种违法行为,那么是什么使得这些非洲国家宁愿让国民食不果腹,也不愿意种植转基因作物?

在作者看来,“非洲发展落后,欧洲算是罪魁祸首”,“主要由欧洲捐助者资助的外资非政府组织,拖延或阻碍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也限制着整个非洲现代农业的发展”。

同时,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也会看到在这些国家中蔓延着一系列关于“转基因”的谣言,而欲抗击这种谣言,仅仅依靠科学事实是不够的,因为非科学的信念是非常根深蒂固的,并且不太可能受到任何科学事实的影响。或者说,不是由逻辑和事实所形成的态度也不能被逻辑和事实所影响。

实际上,这就不得不谈到我个人认为本书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第七章到第十章。

虽然作者转变了立场,从以往的“反转”变成了“挺转”,但是他并未将“反转”贬得一无是处,或者说他变得客观和中立了。作者主张,“当科学证据与伦理道德有冲突时,拒绝科学证据并不可耻,只要开诚布公地做。歪曲科学证据,用它做理性主义者的遮羞布,去掩盖暗中的伦理道德异议,这是不对的。”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我想大概本书的最后一段话已经给出了答案。“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再重蹈覆辙了。我们已经浪费了20年为一种育种技术而争吵,如果这种技术得到合理使用、符合公共利益,无疑能够帮助全世界对抗贫困、让农业更加可持续。我们不要再浪费更多的20年了。”

而对于读者来说,不论你对“转基因”这种技术持何种立场,实际上这都是一本值得去仔细阅读的书,“反转”人士可以了解下转基因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来的,一些“反转”的理由是否在科学上有达成共识的依据,而“挺转”人员也可以吸取一些经验教训,反思下为什么“转基因”的科普和推广会屡战屡败,双方都做对了什么,又都做错了什么。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相关文章
王大鹏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专家简介
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专业领域为: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社交媒体科学传播,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在光明网,科普时报开设专栏;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已翻译出版科普研究理论专著多部(两部译著获得业内奖项),出版科普理论研究专著《愿景与门道:40位科普人的心语》,《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等。已为各类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培训百余场。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