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总师说“嫦娥”
来源:科普时报 2023-07-26

 7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征集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月面科学载荷方案的公告》指出,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经启动实施,计划先期开展无人登月飞行,并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千百年来,就是这个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白玉盘”勾起了人们无限的向往和遐思。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不仅能远观这个“白玉盘”,还可以和它近距离接触,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只生活在摇篮里。”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月球自然会成为人类探索的重要目标,人类甚至在思考未来能否实现移民月球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也就要去了解月球,研究如何探测月球以及利用月球。

在第八个中国航天日期间,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采访中表示,嫦娥六号任务计划于2024年前后实施,嫦娥七号任务则有望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着陆月球南极,2030年之前,中国人的脚印肯定会踏上月球,“这没问题的”。

而说到探月和登月,我手头恰好有一本名为《星耀中国:我们的嫦娥探月卫星》的科普图书,这是由吴伟仁、张正峰、张哲等共同编写的一本介绍我国月球探测任务的“硬核”科普书,该书还入选了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入列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

书中详细介绍了对月球进行探测的意义,内容有月球有价值巨大的资源,空间环境可以发挥众多效用——包括但不限于月球是未来开展深空探测的前哨站,探测月球可以带动新科技的发展,当然也更能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具体表现。

接下来,这本书介绍了探测月球的不同方式,以及国际上月球探测的历程,包括对月球探测卫星的研制和月球探测飞行过程的描述和介绍书中所涉及的硬核科学知识,既解释了是什么的问题,更深入分析了为什么的问题。

而本书的重中之重则在于系统描述了我国月球探测的“绕落回”三部曲,以及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任务的辉煌历程,书中给每一颗卫星或者探测器所取得的成果都用了诗意盎然的语言作为标题,凸显了“题眼”的重要价值,也做到了引人入胜。从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战告捷建丰碑”到嫦娥二号卫星的“扬帆远航谱新篇”,从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着陆虹湾访月宫”再到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月背探秘创纪元”,进而又从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的“探路先锋解难题”到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蟾宫取宝揽月还”。这些“题眼”既有趣味性,又保证了权威性和创新性。

与此同时,在介绍每颗探月卫星时,作者都详细阐释了卫星方案、技术创新与突破、飞行过程和科技成果。虽然每个部分只有千八百字的体量,但这是对大量资料进行转化的结果,也是科研成果与科普内容有效衔接的最佳体现;同时,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也能感受到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力量。

曾经有人说,科普书很难写,往往会在对普通读者的晦涩与对具有专业背景读者的无聊间摇摆。但是,《星耀中国:我们的嫦娥探月卫星》做到了科学性与通俗性兼备,也实现了吴伟仁院士在该书序中提出的目标,那就是“在探月工程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之际,我们认为既有必要也有义务做好相关科学普及工作,面向社会大众,用自己的话语再现中国探月工程的奋斗历程,广泛宣讲深空探测的意义,展示我国科技工作者多年来坚持不懈和自主创新的品格,充分讴歌中国力量”。

顺便说一句,与这本书同时出版的还有《星耀中国:我们的风云气象卫星》,以及《星耀中国:我们的量子科学卫星》。这3本书共同用心讲述中国卫星故事,展示了卫星研发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成果,相信会启发更多的青少年读者,树立科学梦想,追逐科学梦想,实现科学梦想。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相关文章
王大鹏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专家简介
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专业领域为: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社交媒体科学传播,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在光明网,科普时报开设专栏;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已翻译出版科普研究理论专著多部(两部译著获得业内奖项),出版科普理论研究专著《愿景与门道:40位科普人的心语》,《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等。已为各类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培训百余场。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