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结构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病变
视觉中国供图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这里的“脾”指脾胃,泛指整个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原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胃是消化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最早研究的消化器官。
1822年,一个名叫马丁的商人被枪击中腹部,美国军医博蒙特赶来给他做了手术,救活了他。可是马丁的腹部留下一个瘘管,从皮肤直通到胃。博蒙特通过这个瘘管观察胃,建立了有关消化的基本理论。
胃的形状像一个大口袋,上有贲门与食管相通,下有幽门与十二指肠相通。胃的容积有限,最多可以装进3升的水和食物,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胃的急性扩张或破裂。胃壁含有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原和黏液三种成分。盐酸就是通常说的胃酸,它可以杀死胃内的细菌。如果把一块变质的肉放到蒸馏水中,微生物会大量繁殖,把同样的一块肉放到胃液里,微生物会接二连三地死去。胃酸还可以刺激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对铁和钙的吸收也有帮助。胃蛋白酶原本身没有活性,被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初步水解。黏液呈弱碱性,可以中和胃酸,减轻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作用,这使得胃黏膜免受损伤。
胃液的分泌并不是24小时持续平稳地分泌,而是空腹时分泌量很少,进食时可刺激胃液大量分泌。这是通过怎样的调控机制来实现的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高超的手术技能制作了一个“巴氏小胃”:他把狗的胃分离出一小部分,缝合起来形成小胃。小胃和大胃(胃的主体部分)一样接受神经支配,进入大胃的食物和唾液并不进入小胃,因此分析小胃内的化学成分可以准确反映大胃的胃液分泌。通过研究“巴氏小胃”,巴甫洛夫证明了胃液分泌既有神经机制又有体液机制,胃液的分泌可以由食物的色香味刺激头面部感官而引起,也可以由食物进入消化道后刺激胃部或肠道的感觉神经元而引起,还可以由食物刺激胃肠激素的分泌而引起。巴甫洛夫因消化生理的研究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现代社会中,胃病比较高发,这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关。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整天情绪紧张,就会抑制胃的运动,使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过长,食物刺激胃酸过量分泌,胃酸刺激胃黏膜造成溃疡。一旦情绪平缓,胃酸的分泌就减少,黏液细胞乘机源源不断地分泌黏液,弥合伤口。很多人都有过轻微的胃溃疡,但自己并没有察觉,假如焦虑的情况持续下去,就可能变成真正的胃溃疡。
胃溃疡、胃炎、胃癌等疾病的发生还有个重要的帮凶——幽门螺杆菌。1982年,澳大利亚医生马歇尔和病理学家瓦伦从病人的胃组织中发现了这种细菌,并指出它是造成胃溃疡和胃炎的重要病因。当时科学界认为没有细菌可以在胃酸中生长,对这一发现嗤之以鼻,马歇尔决心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把幽门螺杆菌混合在肉汤中喝进肚子里,三天后感到胃痛、呕吐、睡不着觉,几天后用铋剂和抗生素合用治好了胃痛。马歇尔与瓦伦的发现对胃病治疗意义重大,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幽门螺杆菌迄今为止感染率依旧很高,为了饮食安全,建议采用分餐制或使用公勺公筷。
秋冬季节是胃病的高发期,要重视早餐,少吃刺激性或粗糙坚硬的食物,生气时暂缓进餐,注意御寒保暖。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湖北省生理学会理事)